【考博专访】磨难塑造毅力 细节成就辉煌
08.07.2015 21:53
本文来源: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人物简介 :蒋庆林,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于2015年成功考取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曾获2014年国家奖学金等7项荣誉,主持完成省级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与其他作者合作发表SCI论文12篇并以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高分子、物理领域SCI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被推荐为期刊封面论文,曾被评为2014年江西省大学生年度人物。 一夜大雨清洗过后的校园,四周显得如此静谧,空气显现的也是如此清新。满怀欣喜,踏在被雨水浸润过的石板,想着接下来将要进行的采访对象,此时,夹杂着万分好奇走进实验楼,轻轻地敲开一扇文科生只曾听过而从未接触过的实验室大门。如约地,在实验室里见到了考取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的蒋庆林,他一身整洁干净的打扮,显得格外的英朗俊气,面带微笑的接待着记者,经过一段简短的介绍后,便开始了对他一段人生旅程的采访。 长期一个人的生活培养了他坚韧的自制力。父母远离,独自一人应对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让他很早就学会了自我管理。从高一到高三游走于教室——宿舍——食堂的“三点一线”上,生活中没有父母的呵护关心,学习上没有父母的鼓励支持,所以他必须学会独立自主、自我成长,塑造起一颗坚韧强大的心。“高中期间,艰难困苦的家庭经济状况,让父母远赴青海做生意,留我一人独自在山东上学,但那段时间的经历,却给我日后的人生轨迹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正是那些远至高中时代的磨练和期间养成的坚韧不拔、独立自主的品质,让他在追寻成功的道路上不畏风雨,勇敢向前。 本着一颗奉献社会、踏实为人的诚心,他不止一次地在火车站当志愿者,在勤工俭学中干了最累最脏的工作,并把大学最美好的三年时光献给了社团、学生工作。“在大学,我未曾想过太多,只是把自己能做会做的事尽力做好,但在付出中却出乎意料地收获了那么多。”这是他在提及大学历程时所说。在组织参加过这么多的活动中,在付出如此多的时间精力后,他学会了如何在困难之中不断坚持,如何去更冷静地看待事物,也培养了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能够用更积极、更乐观的态度去走接下来的路。 经过了高中阶段的简单与平凡,度过了大学岁月的多彩与缤纷,日子终究又回归朴实与平淡。高中那段时光的孤单,一个人的默默的奋进,让蒋庆林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仰与对未来的正能量。然而大学阶段在学生会的锻炼,也极大的锻造了蒋庆林谦逊平和的心态与为人处世的冷静,综合能力也不断提高,这铺平了蒋庆林研究生阶段埋头科研工作,以至考博的道路…… “一切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工作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考博。这是我考上我校硕士研究生第一天的想法。”蒋庆林坚定地对记者说。“当大学同学都还沉浸在毕业的欢愉中的时候,我的准导师,徐景坤教授已经要求我来到学校提早适应江西的生活和研究环境了。7月的南昌夏日当头,炎热程度可想而知,静坐片刻便挥汗如雨。即便这样条件苛刻,但徐导还是对我们这批新研究生充满希望说:“在这样酷热的环境中,你们若都能安然的度过,以后还能有什么苦吃不了。”“那时,我就在想,这便是考博道路的第一道坎吧。”对于一个刚刚考上研究生的人来讲,又马上确立一个更为宏伟与崭新的目标,考博,这三年的每一分一秒或许都显得珍贵。“是的,在和导师私下沟通过后,我了解到考取一个985院校的博士研究生,需要通过英语6级,至少发表4篇左右的SCI学术论文等等条件。每一篇SCI论文从开题到实验再到转化成文字,或许都会耗费一个人一年的心血,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失败与辛酸,才能得出研究成果。了解到了考博条件,再看看自己的不足与弱点,便哀叹唏嘘。我的本科专业是化学类,而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却是化学偏物理领域,加之本科阶段过多的从事学生会工作,专业底子相当薄弱。面对着两大难题,若想成功,我别无选择没有退路,只有拼一把了。”这样的信念慢慢在蒋庆林心中生根发芽,带着期许与紧张,他脚踏实地地走上为考博而奋斗的路上。 面对自身的弱点,他开始进行严密的学习计划并逐一攻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逐渐把能证明一个科研工作者水准的工作——发表论文提上日程,经过综合评价,他也基本上把考博条件中最为关键的SCI论文发表工作科学地划分到研究生三年的每一年:研一、研三各一篇,研二两篇。“我清晰地记得,当时我的抽屉里有个小小的本子,那个小本子上的每字每句都镌刻着那段刻苦铭心的时光,有时候,它们像是一段段唯美的剪影,在心间播放,想想都是意犹未尽的幸福。每一天,要干的每件事,我都会在前一天临睡前记录在本子上,第二天把干完的事情统统用红笔勾掉,没有落实完的事情便延后到下一天。”清晰的计划让他明确了目标,而把一个大目标划分为一个个小目标也减轻了他前行路途上的压力,做起事来也显得并不吃力。每当夜晚沉寂下来,结束一天的劳顿回到宿舍,拿起计划本子,他又能吾日三省吾身,回顾一天收获,总结一天的失败并纠正这一天的懒散。“这样的日子久而久之,也变成了一种一直坚持下来的习惯,虽然艰苦,但看到自己的计划本子上又有一个难题被打败被击散,心里就总默默的喜笑颜开,看到每日点滴成功,一切的苦也都不显得苦了。” “8点准时到达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工作,12点去食堂吃饭,然后再次回到实验室的办公桌上小憩一会,随即又开始紧锣密鼓的研究……”这样的日子坚持了一年,两年,三年,实验失败的次数显然比成功的次数要多得多,但是少有的成功却转化成文字理论与新的学术观点,从而广为人知,再次指导生产与实践,这便是学术研究的真谛所在。蒋庆林面对记者,回忆起曾经那段艰难的岁月,近在眼前又仿佛挂在遥远的天边,他眼中流露的睿智、自信和前所未有的勇气无不感染着记者。同时,他的性格深处流淌着善交与可敬也让采访变得顺畅和谐。 讲到这里,蒋庆林谈到了改变他现在人生的人——导师徐景坤教授。“徐老师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了,学业上的指导,生活上的解忧,精神上的鼓舞,他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我们提供最佳的科研环境,取得好的成绩。在我眼里,徐老师不仅仅是我学术研究上的导师,更是我无尽人生路上的良友。他的出现,真切地改变了我的人生,也转变了我的人生观念,每当看到徐老师,我就更加坚定了我考博后留在高校的愿望,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徐老师给了我更多的关心与照料,让我感受到了温暖,让一个在异乡飘摇的游子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情至深处便真心流露,作为学生的楷模,蒋庆林也想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中国的科学,更为了改变一个个出身贫苦的孩子们的前途与命运而奋斗。 小对号到大对号再到人生的对号,这一个个红色的印记沉淀了坚持的脚步,满载了汗水与热泪。小目标到大目标再到人生的目标,这一曲曲绚烂的生命赞歌,谱写了青春的记忆,留下了对母校的怀恋。 他一路走来,阳光明媚,春暖花开。
本文来源: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08.07.2015 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