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聚焦南昌西汉大墓:发掘展现先进技术

24.12.2015  07:22

  12月23日,数十位秦汉考古专家齐聚南昌,共同探讨南昌西汉大墓考古发掘的重大成果与意义。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国内知名秦汉考古专家信立祥在致辞中提到,"在南昌西汉大墓的发掘过程中,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展现了先进的考古技术与先进的考古理念。"

  工作历时5年,在南昌西汉大墓周围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凝聚了众多文物考古人员的心血,也汇集了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作为同广州南海一号沉船考古项目并列的、近年来我国文物考古领域最重要的两大项目之一,南昌西汉大墓考古发掘工作,随着主棺的发掘即将迎来新的篇章。

   历时5年

   考古“国家工程”在南昌起步

  2011年4月15日后,文物考古人员开始对南昌西汉大墓周围5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并对南昌西汉大墓及其墓园进行重点调查和探查,2012年对车马坑进行了发掘。

  2015年1月6日,国家文物局将南昌西汉大墓的考古与保护提升到“国家工程”的高度,并从全国调集一流专家组成南昌西汉大墓考古发掘专家组,指导开展各项工作。

  23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介绍,在南昌西汉大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严格遵循考古发掘的科学规范,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发掘。考古人员还对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古调查,调查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发现了以紫金城城址、铁河墓群等为核心的海昏侯国的一系列重要遗存,并证实紫金城址即为汉代海昏侯都城。这些遗存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是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独一无二的重大研究和展示利用价值。

   先进技术

   掀起南昌西汉大墓神秘面纱

  徐长青介绍,通过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LS)记录等科技手段的使用,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初步建立起海昏侯国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

  在发掘过程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都采用三维扫描技术测绘和记录,不但对墓地进行了无人机激光扫描,在主墓室还采取逐层清理,逐层扫描的方式,全程跟踪发掘,全程记录。

  另据了解,在发掘现场,还有一个20平方米大小、采用“低氧气调链技术”对出土重要文物进行保护及修复的低氧工作间,这是文物保护技术的一种新的防护手段。

  参与本次发掘工作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及科研机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全国十余家科研单位展开了合作,强强联手,以保证发掘保护研究的权威和规范。记者王樊、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