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德坊,坚守厚重的美德

10.07.2015  13:33

  □巴辣

  细雨洒落在富水河岸,滋润了庐兴古道这片干涸的泥土,也勾起了耆德坊厚重的美德。兴国古代县志《潋水之林》载:“欧阳义端,文忠公欧阳修第12世孙,生于公元1219年,费务仕进,敦行守礼,七世同居,元至元二年(1336年)118岁,二子皆九十,孙七十。孙尹振祖闻于朝,诏树‘耆德坊’旌之”。“耆德”故名思义,就是年高德劭、深孚众望者之称。

  耆德坊座落在庐兴古道,富水河岸,今兴国枫边乡石印街南端,龟石之上,距离欧阳氏六一祠十余米,牌坊气势恢宏,巍峨挺拔,整个建筑全为石质构造。四柱三门,雄伟高大,浮雕是“福禄东海、寿比南山”“莲花卷云”“双龙盘珠”,工艺十分精细,无不篆刻着历史的痕迹,向世人展示着江南古建筑的无限魅力。坊顶石狮相对而蹲,左者为雄,右者为雌,怀护幼狮,憨态可掬,形态活现,外壁石匾镌刻“七世同堂”为阳字,内壁镌刻“耆德坊”为阴字。

  耆德坊记载了多少沧桑变幻,多少个朝代的更迭,见证了多少动人的故事。那一磊磊的麻条石仿佛是一本本日记,它记载着欧阳修后代的辉煌过去,更期盼着欧阳氏家族明天的希望。我仰视着高大的它,心中不免有所感慨。它在这里屹立了670多年,经风沐雨,送走多少岁月,送走多少封建王朝,仍然高高挺立,显示了一种不朽不屈的精神,这精神的光辉之花不是历史经千年而不凋么?在摄影师按动快门的一瞬间,我仿佛感到了牌坊向我注入了一种无形的力量。耆德坊穿越了历史留下的年岁已久的斑驳迹痕,在岁月的风雨中发出古旧的光泽,血与水让我认识了另一种人类文明;汗与泪让我清醒了另一种人类的宣言。它从岁月的深处托起光辉厚德的形象,托起历史永恒的纪念。它蕴藏着力,凝铸着美,无与伦比的坚韧,凌空成一种神圣的道德图腾。

  厚重的石柱、石块,幽深的庐兴古道,斑驳的石花,精致的雕刻,高高的石匾额与石斗拱,无一不在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古老的耆德坊数百年的历史与辉煌。一页页泛黄的欧阳氏家谱的历史资料,一件件久远的实物珍藏,讲述着一个个充满淳朴民风和浓郁风情的欧阳氏家族动人故事。镜头里,当一家七世同居的儿孙们一个个以善为本、助人为乐、勤俭持家、乐善好施、和谐共处的画面徐徐向我们铺展,表现得淋漓尽致……

  “耆德坊”与欧阳氏六一祠之间有一月池,它们倒影在池中荡漾,令人产生一种隔世的苍茫。每逢有人中举登科,便要在祠堂边、牌坊下鸣炮庆贺。炮声一响,月池里的鲤鱼受了惊吓,从水中跃起,在倒影的牌坊门内形成鱼跃龙门的奇异景观。朦胧之中,我们隐约看见了欧阳义端第21世孙欧阳豪跳过这“龙门”而被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封为“点炮将军”;第26世孙欧阳班辉跳过这“龙门”成为共和国开国功臣……仿佛他们还在用一双双青铜般坚执的手臂,托起“耆德坊”每一块石头直指蓝天,激励着欧阳氏后人继承祖先坚守高尚的美德。

  “五世飘飘鹤发新,天书旌诏出枫震,一朝昼栋连云起,胜似商山乐隐人。”品读着这首刻在牌坊上的古诗,时空仿佛倒回了六百七十多年前。元至顺年间欧阳义端有个外甥,进士及弟后为朝庭命官,有一年新年前夕,外甥派人送来一张贴子,约定于新年初一午时到石印外公家拜年。义端略略沉吟,对来人说:“大年初一?太早了,不要来!”第二天,外甥再次送来一张贴子,说是新年初二日来拜年。义端又让来人回话说:“初二拜年?迟了!”外甥得知,很是生气。初一早了,初二迟了,难道让外甥初一晚上来拜年吗?岂有此理!分明是外公在轻视、刁难外甥嘛!外公不给面子,我外甥自然有办法来对付外公。于是外甥一纸状告外公至兴国知县说:“枫边石印有一老翁,富可敌国,门前有七十二个金阶石,屋后有三十六把碧凉伞,日骑双马,夜眠九妻。”知县一看,很是惊讶,穷乡僻壤,山窝人家,还有这等富翁?于是决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消息传到石印,可把欧阳义端一家吓坏了。原来欧阳义端一再拒绝外甥来拜年,是因为家道并不富足,农耕之家,要接待一个朝廷命官是件容易的事吗?要是太过寒酸,岂不是给外甥丢面子吗?因此用软办法再三搪塞婉拒。不料欧阳义端一片苦心,外甥竟然产生误解,然而知县要来,谁也阻挡不住。

  不久后兴国知县孙振祖终于来了,114岁的欧阳义端率领儿孙七世,其中五人白发苍苍,两鬓如霜,分不出老少,(长子德斌99岁、次子德安98岁、长孙朝佑82岁、次孙朝伦78岁),在庐兴古道跪迎知县。孙知县通过实地踏看察访,不禁哑然失笑,哪有什么七十二个金阶石,三十六把碧凉伞?只不过是房前七十二步石级路,屋后三十六棵棕树罢了。所谓“日骑双马”,即是农家锯木头用的木马;“夜眠九妻”,则是欧阳义端的妻子名叫“九秀”而已。孙知县见儿孙几代一个个白发苍苍,感慨地说:“七世同堂、实属不易,我立马向赣州知府大人呈报、上书朝庭,争取当今万岁恩准‘七世同堂’诏树‘耆德坊’。 ”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奉旨旌异树“耆德坊”,赐以粟帛教谕陈贞文贲门眷问邑侯孙振祖赐筵撰“耆牌坊”记。

  听了这则故事,耆德坊的文化品味还突破了诗词文赋、书画碑联的传统范围,悄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主人欧阳义端是一位费务仕进,敦行守礼之人,一生中尊天道、守地理、信仰自然规律,赡养好老人,呵护好晚辈作为一项崇高的追求。客家人有一句古语:“人活一口气”。我想这口气肯定就是行善积德积蓄的能量之气。“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欧阳义瑞则时常告戒子女,身心兼养,而养心中又要养德。道德是养生的必然途径,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心境高远、不谋私利、则精神内守,五脏安和。德者不患德患失,能够抵御各种心理刺激,而长期保持最佳情绪状态,使机体的各种防卫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欧阳义端几代儿孙健康长寿(长子德斌108岁寿终,次子德安107岁寿终,长孙朝伦99岁寿终,次孙朝佑92岁寿终……)而享益“七世同堂”。当初建“耆德坊”勘测地基时,为了方便其它外姓人氏来往进出,特意在右边的地基上让出三尺。牌坊主人谦让他人的美德,方便了他人,得益的终究还是自己。

  我顿时醒悟,节制不是禁锢,谦让更有涵养,淡泊方显人性之美。“耆德坊”靠左边的地基不能让,这是主人的气节、是操守,更是主人的底线。一棵小草缓缓地从“耆德坊”身上伸出手掌,带着生命的意象,风从双肩掠过,在我的耳畔低语着季节的万般柔情。多少年的冬去春来,多少年的执着与坚守,刻在牌坊上的对联与文字在夕阳的余晖中目送着欧阳义端代代儿孙们一个又一个日子远去。那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隐藏了欧阳义端代代儿孙和谐相处的世事,吞咽了他们多少淡泊宁静的人生哲学。

  高山仰止的耆德坊,无不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它不仅有着时间沉淀的韵味,还承载着欧阳义端子孙后代们的心灵深处对乡愁的寄托,更加承载着赣南客家厚重的地域文化记忆。多少年来,它将多少客家人的脚步留在了牌坊下。风还在吹,雨还在下,在“耆德坊”苍老目光的监视中,我清点着自己的脚印,轻轻地抚摸着牌坊青苔密布的石柱,依稀可感到“耆德坊”不仅有一股清雅淡泊之气,更有一股迎风雨傲霜雪的骨气。十几块笔锋遒劲、气韵丰沛的石刻真迹,不仅仅飘荡在庐兴古道上,富水两岸、密林深处、更是长期以来大自然与人的完美融合所孕育的一份宝贵遗产。更多的是传递了一种崇美、向善的人文品格,让后来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今,它依然不停歇,拉着厚重的历史车轮,在当今法治社会的国度中坚守自己厚重的美德。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