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市文联主席砸网站电脑事件舆情分析

25.07.2015  13:29
原标题:耒阳市文联主席砸网站电脑事件舆情分析

7月4日,湖南耒阳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熊艾春因自己的作品遭网友“差评”,遂到耒阳社区网站,砸坏了一台办公电脑,并留下“熊艾春怒砸社区电脑”的字条,还声称要网站赔偿其10万元作为名誉损失费,此举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众多媒体和网友关注。

7月14日晚,耒阳文联副主席肖希告诉媒体,在最近的通话中,熊艾春告诉他,“是网站工作人员骂我神经病,才摔电脑。”同日,耒阳市委宣传部称,这是熊艾春的个人行为,不便评价。

7月15日,耒阳市委对熊艾春作出停职处理决定。同时,熊艾春妻子回应称,经湘雅医院诊断,熊艾春患有初期精神躁狂症。目前,医院已对其采取封闭式治疗等措施。?

舆论关注度分析

7月14日,《新湘报》独家发布新闻报道此事,随后该新闻被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转发,引发众多网友跟帖评论。同日18时左右,《南方都市报》刊登文章《湖南耒阳回应文联主席砸网站电脑:系个人行为,正治病》,被网易转发并在显要位置进行推广,截至7月15日18时,近8万人参与该话题讨论,新闻跟帖近万条。

在微博平台上,媒体微博成为此事件传播的核心力量。14日当天,@中国之声、@人民网、@新华社中国网事、@华西都市报、@中国日报等纷纷发布关于此事的微博信息,其中@头条新闻发布此微博后,近2万多网友转发、评论,极大地推动了该事件在新浪微博平台上的传播。

各媒体平台对事件的报道

7月15日,传统纸媒发力进行采访报道,着重报道此事的前因后果以及相关回应,《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媒体配发评论,表达对此事的立场,进一步推高了舆情热度。

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文联主席砸网站电脑事件”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抽样:190条)

讽刺其诗作水平低(34%)

网友“乘云归来”:这位主席的几篇诗作,除了词句工整之外,实在无长处。

对当事人应该严厉处罚(20%)

网友“他山之树”:这样的人就该严厉处罚。

选拔任用程序存疑(14%)

网友“我叫阿凡提达”:让贤吧,真不知道是怎么上去的。

批评其不懂互联网(12%)

网友“房不胜房”:有些官员对互联网的认识有待提高。

不满其粗鲁行为(7%)

网友“竹韵之下”:既然做了诗歌,也以文人自居,就应该有点文化人的涵养,网友批评了几句,就大动干戈,实在有失风范。

对此类诗作也应该包容(7%)

网友“古体爱思考1314”:多一点善意与理解,只要是正能量的,宏扬真善美的,无论诗写得怎么样,点个赞,鼓励一下,总还是好的。

其他(6%)

媒体评论观点摘要

现如今还有如此水平的基层官员,实在是让人感到很意外。写诗的水平就不谈了,那也不是为官的必要条件,但是,做官的水平相比“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实在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不是简单的“没文化真可怕”,这是“权力一任性,表现就奇葩”。任性的权力,不仅可以把“”字都不会写的人变成“著名诗人”,更可以把一生气就砸公家电脑的人变成文联主席,以耒阳“诗坛盟主”的身份傲立于“严禁差评”之巅峰。(据《北京青年报》,作者:止凡)

连“”字都不会写,是怎么当上文联主席的?这个问题其实指向两个层面。其一,文联主席的任职要求和选任程序是什么?对于此事,公众最反感的并不是熊艾春的诗写得不好,甚至不是其不会写“”字,而是他容不下异见、见不得批评,这是文学艺术创作和发展的大忌。那么,熊艾春究竟是以何种素质和才能当上文联主席的,确实令人费解;其二,文联的职责和内部管理又如何?文联主席因为几句网友的差评,便冲冠一怒,显然是因为平时听惯了恭维和吹捧,而长期迷失自我所致。从中,公众不仅看到了斯文扫地,看到了“一把手”独大、内在监督缺失等行政积弊,还看到了一种充满谎言与欺骗的极不正常的内部氛围。(据《大河报》,作者:吴龙贵)

精神疾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如果患者并未进入权力部门任政务官员,那他的疾病应作为一种隐私予以保护。但如果他成为党政官员,不仅享受纳税人俸禄,还时常做出与公众利益相关的决策,他的精神状况如果异常,至少应让纳税人知道。精神疾病患者发作期内,无法控制自己情感,一旦掌握决策权力,很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这其实是颇为悖论的一个选择。精神疾病患者需保密,但担任政务官却需要自身精神状况的公开化,如何取得平衡蛮考验制度设计。比较好的方式或许是,政务官能上能下,想跻身政务官必须接受精神医学检视,如果存在较严重的精神疾病,则不适合相关职务。这样既避免了非理性的决策,又可为患者保密。 (据《新京报》,作者:韩福东)

舆情点评

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官方对此事件的处置略显凌乱,知情人士、相关部门接受媒体采访,也为事件舆情后期的进一步扩散埋下伏笔。

对该事件进行客观分析,不难看出,网友对事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第一,质疑耒阳文联主席熊艾春诗作本身的水平。这种质疑局限于网友的“自娱自乐”,虽然有部分“辱骂”声音夹杂其中,但仍不至于大动肝火,怒砸社区网站电脑。

第二,对熊艾春本身是否为精神病患者存疑。从后续的报道来看,精神病患者的身份其实是扭转舆论最好的一个契机。从熊主席的爱人处得知,熊本人早已于多日前在湘雅医院确诊为精神躁狂症。如果当地宣传部门在接受采访的第一时间能掌握这些资料,并准确传递给媒体,可能会获取舆论的理解。针对此次事件,如果官方进一步让湘雅医院的主治医生出面,借助第三方的声音来进一步佐证熊本人患病情况属实的话,危机处置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三,舆论对熊艾春任职文联主席资格产生怀疑。这个质疑比较敏感,而且不容易讲清楚,虽然属于网友关注的核心问题,但没有确凿的、完善的程序流程,采取暂时回避不提的做法比较明智。

回过头来再对事件进行分析,文联主席怒砸社区电脑、诗作水平低这两个因素确实可以让事件在互联网上造成负面舆情。但当地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此事件的初次回应——“系个人行为,正治病”,显然是使事件进一步升温的一个重要推手。故此,在面对突发危机时,熟知互联网传播偏好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