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直清廉宁都人郑獬

01.03.2016  11:41

  □黄尔炽彭灏

  郑獬字毅夫,号云谷,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赣州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宋仁宗(赵祯)皇祐五年(1053年),时郑獬31岁,参加廷试中进士一甲一名,即状元。此后,任陈州(今河南淮阳)通判,荆南(今湖北江陵)和开封知府,后入朝为度支判官。郑獬为官清廉,敢于替百姓申诉,向来以耿直著称于世。

  宋英宗即位,治永昭山陵,规模宏大,劳民伤财,怨声载道。郑獬上疏,请求崇尚节俭,体恤民情,从简营造。对宣扬中的陈规陋俗应当革除,并建议各级官吏升迁,不应再行全国上表庆贺的庸俗旧制,以免俗吏侥幸得意。在知制诰位上,郑獬上疏广开言路,荐选贤良,敦遣遗逸之士试求录用,必能有益治道安邦。宋英宗治平年间,大水淹城,皇上求言,郑獬上疏道:“对谏言,可则行之,否则置之,有疑则广询而决之。”请求严谨自持,广怀纳谏,务去虚饰,崇以实干。此外他主张顾全大局,以和为贵,安边睦邻。对擅自衅边,无故生事的狡诈之人种谔,极力弹劾进言。

  郑獬身为朝廷命官,却牵挂民生疾苦,为国分忧解难。他不但替百姓代言,上疏奏扎,还写下许多体恤民情,指斥时弊,为民鼓与呼的诗歌。其中流传较广的有《滞客》《捕蝗》《淮杨大水》《道旁稚寻》《采凫茨》等。晚年的郑獬,回眸飘零坎坷,宦海浮沉的身世,不由感慨才华难以尽抒,爱国壮志未酬,于《田家》一首中吟道“田家汩汩流水浑,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这不正是他处境孤独惆怅的写照么!尽管心中仍有涌动的激情,不灭的信念,只可惜天不假年,51岁壮年逝世,他的诗作也就成为遗憾与绝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郑獬无论在朝廷还是州府任上,总是勤于政务,关注民生,一心匡扶社稷,精忠报国,从不谋私利,敛聚家财。当他退养赋闲,抑郁以终时,其家穷子弱,生活凄苦,竟无法安葬。只得无奈借助生前友好僧语文莹的关系,将灵柩盖上蓬蒿,停于寺庙长达10余年,直到交游知己同榜进士的州守滕甫安州(即安陆)知府时,才出面为之落葬。作为曾经是朝廷中二品重臣的郑獬,居然清贫如是,其廉洁可想而知,即便古今中外均属罕见。虽说郑獬坦言敢谏,为权臣忌恨,被朝廷排挤,屡遭贬黜,然而他清气从政、正气为人的风范殊为难得,声震朝野,彪炳青史,一直为后世赞许和仰慕。他那“淡泊名利,坚守道义”的家国情怀与高尚品质,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如今,郑獬故里——宁都县鹧鸪桃枝村的父老乡亲,伴随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正精心谋划,以文化建设提升发展软实力,着手打造一座集状元文化、客家新村、脐橙基地为一体的人文、生态、产业荟萃的“状元文化苑”。从而通过这一文化载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客家精神与传统美德,并使之成为乡村旅游景观亮点和廉政建设教育基地。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