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学姐们取得的成绩,作为一名15级护士生,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我要向她们学习,争做一名优秀的护士,我也希望在以后的国赛中可以让大家看到我的身影。”接受采访的李挺同学口中的学姐就是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的四名在校生。6月5日至7日,在由教育部主办的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护理技能赛项中,该校朱萍、钟瑶、李懿茹、刘聪颖4名同学以总分383.48获全场第三名和本次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是该校在全国技能竞赛中的一次飞跃。
细节决定成败
本次比赛与往年不同,难度大幅提升,赛制首次由个人赛改为团体赛,竞赛中患者不是志愿者,而是引入了经过专业培训的标准化病人。这使选手的操作需要更真实、更贴近临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要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细节至关重要,为了练好每个细节,指导老师团队仔细揣摩,把每个动作、流程设计到位,向医院临床护理专家请教,并在真人身上模拟每一个操作细节,争取做到动作标准优化。为了在操作中做到省力、省时,体现出护士的职业素养,从入场的姿态、微笑,开场前的用物准备,操作中的站、下蹲、手扔垃圾等,每个动作同学们都反复练习,力求做到自然、大方。
“我们每天在训练的动作里寻求创新,一个动作一个姿态一个语调,有时因为一个动作不够美观、不够利落,我们一天下来可以重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掌上的水泡消了又起,起了又消。晚上回到宿舍休息,闭上眼睛,所有的操作在脑海里一遍一遍地过。”朱萍同学感慨地说。
“我们的学生非常能吃苦,比如人工呼吸项目,为了做到最好,同学们要反反复复练习,嘴巴都吹肿了、吹破了。现在她们取得这样的成绩,我真心为她们感到骄傲,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指导老师郭俊巧说道。
吃住都在实训室
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同学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训练期间,钟瑶同学结膜炎发作,不顾老师们的劝阻,忍着疼痛流着眼泪坚持训练。李懿茹同学在厕所滑倒头部受伤,同学们立即背起她赶往医院,护理学院领导和指导老师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焦急地等待检查结果,顾不上吃午饭;从医院回来,李懿茹只在实训室休息片刻,又和其他同学投入了紧张的训练。官文芳老师则赶回家给孩子们捎来肉饼汤和水果以加强营养。当别的毕业生忙着找工作的时候,护理学院的参赛选手忙于训练,没有时间去应聘;郭俊巧老师白天陪选手们训练,中午利用午休时间奔波于各大医院去帮她们投简历,向医院领导介绍孩子们有多优秀……
在训练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有三名选手要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同学们一边要准备比赛,一边还要准备护士资格考试,每天时间不够用,几乎是天天吃住在实训室,没有白天黑夜,没有双休和节假日。四位指导老师官文芳、郭俊巧、李学坤、黄南杏完成了每周20多节课的教学任务后,还要利用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时间来指导学生训练,单独为她们进行护士执业考试辅导,减轻她们应考的焦虑,整个备赛过程非常艰辛。
改革创新结硕果
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得益于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确立了“控规模,调结构,提质量”的办学思路和“立足地方,立德树人;精细管理,精准培养”的办学宗旨,通过“强技能、重人文,强综合、重团队,强思维、重应用”的现代护理理念,构建了“基本技能实训-专科技能实训-急救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临床集中见习-实习前强化实训-临床顶岗实习”七位一体、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现代护理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校内仿真情境下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实现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促进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应急应变能力、护患沟通能力、综合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构建了“1个导向,1个特色,2个对接,4个循环”护理人才培养模式:“1个导向”即以“能力培养、市场需求”为导向;“1个特色”是指突出“大专业、小专科化”人才培养特色;“2个对接”是指教学过程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和“国家护士执业考试”对接;“4个循环”是指坚持“课堂教学”、“实验实训”、“临床见习”、“顶岗实习”理实一体化科学循环。
该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强化,在各类国家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该校将以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护理技能赛为新的起点,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实现学校“十三五”良好开局和创建全国“优质专科高职院校”、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职名校。
编辑:吴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