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院校\"吃不饱\":高就业难招生引拷问

25.11.2013  11:32

  受传统观念影响、职教生“后劲不足”、招生政策等原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仍未真正形成

  2013年近700万的高校毕业生让大学生就业难更加凸显,然而职业院校就业却“风景这边独好”。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底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90.4%,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全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近几年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但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就业火爆,但职业院校招生“吃不饱”、生源萎缩问题突出,职业教育呈现“进口”“出口”冰火两重天现象。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为何成了家长学生眼中的“鸡肋”?

  就业率逆势“飘红

  “从未遭遇就业难。”谈到毕业生就业问题,重庆工业技师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柳孜亮自豪地说,“今年虽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但一样有很多企业过来要人,我们毕业生供不应求,不少学生的目标是进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陈吉胜介绍说,今年该校共有1624名毕业生,去年就业率是96.78%,今年基本相同,毕业生平均工资在2600元左右。该学院电气工程系党总支书记王毅告诉本刊记者:“今年我们系向一家电力公司输送了35名毕业生,对方还嫌少。5月22日,另一家电力公司问我们要30人,但毕业生已经全部就业。

  重庆立信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唐天强说,他们学校今年毕业生约2500人,除个别学生因个人原因外,几乎100%就业,平均一个学生约有3个企业争抢,“像汽车、数控等专业学生实习的时候月薪就有2000元,转正之后少则3000元,多则5000元。

  重庆市教委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隗建勋说,2013年重庆市中职学校毕业生约13.25万人,就业率达到98.3%。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联合编写的《2013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底中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90.4%,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高校,就业率连续三年增长,自主创业者比例高于本科生,毕业后三年收入倍增。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何能逆市“飘红”?受访者表示,职业院校就是培养一线高级蓝领的明确定位是主要原因。

  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导致了本科生和高职、中职生就业观念的差异。一些大学毕业生希望找份体面的工作,往往在就业市场上“高不成低不就。”而高职、中职生认同自己的“蓝领”身份,能吃苦,愿意在一线工作。

  重庆工业技师学院数控机床专业的学生刘龙俊明年就要毕业,他说:“我对工作要求不高,先从基层加工做起,只要能学到技术就行,有技术不怕没饭吃。

  在专业设置方面,高职、中职院校跟市场结合紧密,不少学校围绕产业办学,与产业主管部门、劳动人事部门紧密联系,与工业园区、企业深度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同时根据产业的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

  据本刊记者了解,重庆渝北区职业教育学校的5大专业群覆盖了重庆汽车、机械、电子等主要产业,90%的学生输送给了重庆各大工业园区,每年毕业3500人仍供不应求;重庆经贸中等专业学校根据西部地区茶叶发展的需要,开设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首批150名毕业生提前一年就被贵州等地的茶叶生产企业“预定”。

    1 2 3 下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