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南昌低碳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11.11.2014  10:37

   减排让南昌空气更清新

  编者按:第三届世界低碳生态经济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将于11月21日至24日在江西南昌国际展览中心举办。近年来,我市把“低碳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在新一轮产业调整中谋求先机,凭借着自身优势,走上了一条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的绿色崛起之路,成为我国低碳经济探索的先行者和试验区。本报今起推出“聚焦南昌低碳发展”系列报道,从大力减排、低碳出行、低碳产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等方面,多角度看生态南昌的绿色崛起之路。

  南昌依西山、临鄱湖,风光旖旎,水资源和湿地资源丰富,水域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被誉为南方的“绿色明珠”。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离不开南昌大力推行的一系列减排措施。

  扩大机动车限行区域,推行锅炉改造,开展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整治……在一项项有力的举措下,南昌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也更加清新了。今年1-9月,南昌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2.8%,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16.9个百分点,在第一批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中综合排名第24位,与去年同期相比前移12位。其中,2月更是首次跻身全国前10名行列。

  治尾气——

  为低碳发展之路护航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我们既要天蓝、水清,也要气爽。南昌在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途中,第一“”就指向机动车尾气。

  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中心主任李卫东告诉记者,从2013年6月1日起,南昌正式开启环保交通限行,限行区域为中心城区和车流量大的八一大桥、南昌大桥。自机动车环保限行实施以来,仅东湖区和西湖区限行区域,每天约减少6.8万辆车次通行,限行区域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排放量每天都有所减少,PM10、PM2.5数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为有效防治机动车尾气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我市在今年8月1日发布公告,对无环保标志或持有黄色环保标志机动车扩大交通限行范围,由之前的15.23平方公里扩大到70.53平方公里,已累计抓拍黄标车闯限行2万余起,累计完成机动车环保转入审核7148辆次。另外,自10月1日起,我市机动车环保准入标准由国三提高到国四。

  拆锅炉——

  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南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38%,2020年则比2005年降低45%-48%。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南昌没少下工夫。

  从去年开始,我市就开始着手推进南昌20多家企业的燃煤锅炉改用天然气,原禁燃区内34台高污染燃料锅炉全部完成拆除或改用清洁能源,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50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3吨。为此,我市印发了《关于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通告》,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面积从169平方公里扩大到195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区用地面积的82.6%。

  “目前12家企业的18台高污染燃料锅炉已完成拆除或改用清洁能源。”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南昌要走低碳经济之路,高污染燃料锅炉要不得!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低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治扬尘——

  点亮南昌建设之路

  一座城市,如果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不能携手并进的话,那么无论是经济还是环境都无法得到长久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市正处于“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网等城市建设项目强力推进,城市建设框架不断拉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400余个建筑工地,数量巨大。

  眼下各建筑工地都在开工建设,而建筑扬尘是影响市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为让建筑扬尘不再漫天飞,我市全力推进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从今年4月25日起,市环保局联合市建委、市城管委等多部门,从全市的建筑工地名单中,采用电脑随机抽取施工工地的办法,对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情况和建筑工地扬尘整治情况进行现场监测和督查。目前,我市已开展监测22次,检查工地220个(次),并对责任部门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季度考核。

  罗序泉 记者 林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