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赣鄱——聚焦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样本实践
于江西而言,马年的冬天依然生机勃勃,这里处处透露出的浓浓“绿”意冲淡了严冬原本的寒冷。
11月中旬,国家正式批复《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这标志着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此作为江西首个全境列入的第三个国家战略,不啻为国家对江西“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肯定回应,也给入冬的赣鄱大地提前捎去春的气息。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到底以何示范?初冬时节,本报记者走马赣鄱,深入基层,采集11个设区市示范区建设的细致个体,探究这些个案的规律与经验,以期提供广泛实践的参考与借鉴,于是编辑刊出这组挂一漏万的集纳报道。
在此,可以看到生态的魅力与力量:谋划长远,大力发展低碳环保、资源节约型产业的高新开发区和新能源公司;改革创新,致力于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煤焦老企业;巧做生态文章,变破坏为再生,变污染为环保的林业转型模式;不惜成本,举全县之力还一江清水的治理机制;瞄准新技术,投资绿色清洁能源致富的“光伏发电”第一人;以及县乡出台各种规划、条例、禁令,护航生态文明前行的实举硬招……
当我们静候 “美丽精灵” 秋沙鸭翩然起舞时,他们所做的这些得到了最美的回报。
水无常式,贵有实质。这些示范区的模式和做法只是江西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点点水滴,折射出的是赣鄱儿女秉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因地制宜、敢于创新的熠熠光辉。更多的精彩或正在上演,或准备亮相。
年末岁首,新一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行进号角又将响起。我们有理由相信,江西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家战略的助推下,必将走出一条“五年决战同步小康”的特色之路、大美之路。
■ 黎 军
“禁伐令”后的婺源
12月12日,记者在婺源县生态工业园区江西巨龙精工工具有限公司看到,该公司加工的木材都来自于省外或者国外。婺源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三,超过82%,当地企业为什么放着大好的林业资源不用,却舍近求远从外地调入?企业负责人洪岗说:“从2009年开始,县里禁伐天然阔叶林,我们就转变了生产观念。”如今,像巨龙精工这样以阔叶林木为原料而积极转型的公司,在婺源有70余家。
江西迈尔泰木业公司在2009年以前曾是婺源纳税大户,每年纳税额占当年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就是这样一家木材加工企业,因为每年要消耗阔叶林木2万多立方米,2009年实施天然阔叶林禁伐后,为保护生态,县里痛下决心果断关闭。“像迈尔泰木业公司这么大的企业,政府都下决心关闭。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用新的材料代替阔叶林木。”洪岗说,他们企业原来每年都消耗2000多立方米阔叶林木,如今一半靠进口,一半改成其他材料代替。
“对原有木材加工企业进行关、停、并、转,不仅如此,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县里也对破坏生态的企业一律说‘不’。”县林业局局长余荣泉对记者说:“保护好婺源的绿水青山,就是给经济发展留下最宝贵的财富。”
几天下来,记者通过所见所闻,证实了这一点。
家住溪头乡江岭村的宋晓峰,曾向信用社贷款8万元在自留山上植树造林。2012年,他向林业部门申请伐木还贷时却遭到了拒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引导他发展农家乐。如今,宋晓峰家前有溪流、后有丛林,加上江岭花海,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不出两年他就还清了债务。
据统计,婺源2009年活立木蓄积量1468万立方米,2013年增长到164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81.5%提高到82.64%。通过实施天然阔叶林禁伐工程,全县162万亩天然阔叶林森林生物年增长量60.01万吨,年释放氧气70.41万吨,涵养水源量10.75亿吨。今年1至11月,该县共吸引游客121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9亿元。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县里还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我们抓好20万亩毛竹低效林和10万亩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形成了以药、菌、油、茶为主的4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余荣泉介绍说,对于自然枯老朽化的阔叶树,该县因材施用,发展木雕产业,年创产值超过5亿元。
■ 吕富来 江西日报记者 吕玉玺
“美丽精灵”落我家
当中华秋沙鸭“气定神闲”地徜徉在泸溪河畔时,这些美丽的精灵显然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它们的家。
12月13日,龙虎山景区上清镇森林防火队队长、“护鸟员”肖冬样和往常一样,带着压缩饼干,背着水壶,带上纸笔、望远镜,行走在泸溪河畔,悄悄观察、记录着中华秋沙鸭的行踪。目前,在龙虎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和肖冬样一样,成了中华秋沙鸭的“忠诚卫士”。
10月中旬,鹰潭市龙虎山景区迎来了今年来此越冬的首批中华秋沙鸭,这已经是这些美丽精灵连续8年在此“安家落户”。其实,早在2010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就正式授予了鹰潭市“中国中华秋沙鸭之乡”称号。
肖冬样介绍说,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目前全球仅存不足一千只,有“鸟类大熊猫”之称,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老肖兴奋地说:“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它们能落户龙虎山,就是对龙虎山生态最好的肯定!”
面对“国宝”天降,当地政府除了欣喜,更多的是冷静思索如何走好“生态路”,打好“生态牌”。鹰潭市迅速成立了龙虎山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建立了龙虎山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面积1800公顷 ,落实管护人员,在泸溪河沿岸分段保护。市林业局局长蔡江告诉记者,近年来,鹰潭市下大力气打造绿色“大环境”,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组织开展了“秀美乡村”建设、“森林城乡、绿色鹰潭”建设。
麻建强,是上清林场的一名职工,他对龙虎山景区近年来生态的改善深有感触。这位曾经的伐木工人,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和其他职工一起,放下斧头,扛起铁锹,加入了林场成立的园林绿化公司。龙虎山景区党委书记李卫国告诉记者,目前景区建立了科学的环境监控体系,实现了对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各项环境指标全天候监控。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丹山碧水的影响,景区严禁在辖区范围内开山、炸石、捕鱼等行为,并投入巨资把污水处理系统覆盖到核心景区内所有宾馆、办公楼。
望着眼前这片醉人的碧水青山,肖冬样欣慰地感叹:“如今的龙虎山,不仅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还成了大自然的博物馆和珍稀野生动物的乐园,像中华秋沙鸭这样的美丽精灵是再也不愿意走了。”
■ 江西日报记者 钟海华
百里清流书写千金一诺
听说,会昌县的湘江整条河流都已纳入国家湿地公园,为了还原一江清水,该县今年又开始大规模综合治理。初冬时节,记者从县城溯江而上一探究竟,一路收获了沉甸甸的故事。
进入文武坝镇打石岗处,但见湘江两岸天蓝水碧,清流奔涌,参天古樟,枝繁叶茂,行行白鹤,飞舞其间。听着记者一路赞叹,湘江河道整治领导小组总指挥李跃龙笑着说:“为了这一天,会昌人民没日没夜奋战了很多天!”
回首往事,李跃龙也十分感慨:从去年开始,会昌人民郑重承诺,要让境内百里湘江永保一江清水。为此,今年县里出台了一份长达56页的治理方案,抽调100多名精兵强将组成7个工作小组,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治江先治污,这是不变的法则。在石磊矿业有限公司,记者现场看到,该公司已封闭了尾矿库排污口,并正在建设二期治污设施,而金龙锡业有限公司也紧锣密鼓地建设废水处理和脱硫脱硝设施,争取在明年9月至10月完成验收。
“宁可财源撂荒,也不让污水入江。”湘江流域工业企业污染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凌云志介绍说:“会昌是矿产大县,治污最受冲击的是财源,但会昌人民坚守承诺,毫不犹豫地把治污限期整改通知书送达11家支柱企业,拆除了两家制砖厂,并对4家制砖厂作出了拆除生产供电线路和停产整改的通知,两个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厂排出了建设进度,明年必须投入运营。”
永保一江清水,关键是治污,最难的是治砂。因为采砂利润丰厚,百里湘江涌出50多家采砂场,把湘江河搅得千疮百孔,浑浊不堪。县里抽调了一批威望高、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工作组,与采砂主展开了一场场拉锯战。既得利益受损的业主们围攻工作组,跟踪干部,打电话威胁,或者以利益诱惑。即使这样,工作组克服种种困难,累计取缔非法砂场9家,处理非法采砂案件22起。目前,19个砂场整合到位,13个规范性砂场码头建设已经完工,通过招商引资新建的3家尾渣处理厂已投入生产。
最让人点赞的是,会昌一大批果农和养殖户也行动了起来。站塘乡横岭村文立猪场今年挖了一口150立方米的沼气池,一口100立方米的沼液贮存池,一口1亩的氧化塘,基本可确保存栏300头猪的猪场不发生猪粪尿入江现象。场长文立对记者说:“我们村95%的农户都改建了厕所,所有村庄都搞了垃圾无害化处理。我们小时候看到的湘江水草丛生,林木幽深,鱼儿欢游,鸟儿飞翔的景象,不久就会重现。”
■ 肖 良 江西日报记者 蔡超然
竹风阵阵唱歌谣
听说安福有一家用竹子做大型家具的公司,工艺独特,效益很好,记者前往采访。
“以前我是做铝合金材以及木家具的,经过一系列研发,发现竹子韧性好、硬度高,尤其是具有可再生、碳化后吸附性强等环保特点,更适合做大型家具。”在安福工业园,固欧家居总经理刘学龙介绍说。
他的想法与安福县委、县政府的思路不谋而合。安福是林业大县,拥有1170万立方米的活木蓄积量与310万亩林地,全县绿化率达到70%。取材于林的造纸业曾在这里红极一时,全县造纸厂多达8家,造纸大县名声在外。然而,造纸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是显见的,泸水河中日日翻腾的浓稠泡沫让安福人痛心。
利用生态资源做文章,吃上“生态饭”,打好“生态牌”,变破坏为再生,变污染为环保。县里决定,关停一切污染企业,为经济发展另谋出路。随着2009年《安福县生态县建设规划》的实施,一家家造纸厂等污染企业先后被关闭,安福进入无造纸厂时代,泸水河渐渐恢复了往日的清冽。与此同时,面积达43万亩的毛竹资源进入人们视野,一个崭新的“生态惠农”主产业正在冉冉升起。
县林业局局长彭志强说:“比起树木来,竹子的环保优势更为明显。而竹子‘一年立株,三年成林’,只要控制采伐量,便可做到采伐与再生平衡。发展竹子经济,能有效地缓解树木过度砍伐带来的生态问题。”
2014年,安福县出台《关于加快竹业发展的决定》。好的环境给企业带来生机。一年来,全县为竹加工企业培育原竹材料农户近万户,提供半成品的乡村加工企业35个,农户加工点400多个。
技术的革新也在悄然进行。固欧家居的研发团队对竹纤维进行了结构重组,使其密度均匀,造出的家具不易开裂、变形。这让竹子也可以成为大型家具的原材料。在固欧家居横龙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将从山里运出来的原竹分割成段、破劈成片、抽绎成丝。“我们对竹子是‘吃干榨尽’,黄丝竹芯做家具原材料,青丝竹皮做竹凉席,余下的竹废料可烧竹炭与做竹筷子。”车间负责人杨明华笑着说。现在,横龙车间每天的产量达到20余吨,年利润达10万多元。
企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林农也收获了更多实惠。泰山乡林农陈永忠家有几十亩竹林,他不仅自己种竹,还收购周边村民的竹子,统一装车运往加工厂。今年,仅运毛竹这一项,陈永忠就收入4万余元。
■ 江西日报记者 李 歆
“莲乡第一村”生态红利丰
因为种植白莲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广昌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莲乡”。而在距离广昌县城1小时车程的抚河源头处,一个并不起眼的村落却在每年夏天吸引来自南昌、赣州甚至广东、福建等地10余万人前来参观。这个村落名叫姚西村,有“莲乡第一村”的美誉。
12月8日,记者走进姚西村,村里第一个办农家乐的村民姚才敏显得十分兴奋,“我家里种了6亩荷花,每亩大概能赚3000元,再加上农家乐收入1万余元,今年总收入能达到3万元。”每年莲花盛开的6至8月,姚西村里10多家农家乐的生意十分红火,特别是周末的房间,需要提前一周预定,甚至有游客把帐篷搭在村边的竹林里。
“森林覆盖率达95%,名贵树种、珍禽异兽、溪流飞瀑随处可见,是白莲之乡重要产地之一。”今年5月,“中国最美的乡村(小镇)”百佳提名名单上,是这样描述姚西村的。但是谁能想到,就在旅游开发的几年前,姚西村也曾经陷入生态之困。“那时候我们就是靠山吃山,村子周边的树都砍光了,家里做饭用的柴,还要走出几里地,才能砍得到。”年近半百的老莲农姚上海回忆说。
生态之困让姚西村人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2006年,村里首次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对生态保护进行约束,而在新建成的农家书屋内,环保书籍上了采购清单。作为广昌县旅游支点,又是抚河源头村,在农村生态治理方面,姚西村还享受了政府“特殊待遇”。
“别的村都是1到2个村卫生管理员,唯独我们村有3个。”村委会主任赖上海说,除了多出了几个卫生管理员,2011年出台的《广昌县抚河源生态功能区规划》,对处在抚河源头核心保护区的姚西村在农村环境、产业限制等方面提出了特殊要求:设立畜牧养殖禁养区,规模养殖不予审批;十年封山育林,设立源头无人区;每月定期抽检水质,确保达到二类以上标准。去年,村里的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0万;今年,这一数据预计可突破15万。看着节节攀升的好日子,赖上海和姚西的村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脸上绽放的笑容就犹如那盛夏里的一朵朵白莲,迷人、醉人。
■ 江西日报记者 李耀文
“古树长廊”秀色新
在宜丰县潭山镇洑溪村,有一条“古树长廊”。长廊半绕村庄,参天古树105棵,有罗汉松、楠树、樟树、柏树、国槐。树龄短者300余年,长者达1000年以上。12月12日,记者慕名来到洑溪村,只见十多名村民正给古树刷石灰水、涂药。村民吴泉昌说:“我们每年都要对长廊进行维修保护,并对古树进行越冬管理。”
村党支部书记吴国清介绍,长廊原是一条近800米长的环村防洪堤,建于宋雍熙二年(985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时,一场特大洪水造成洑溪村20余户200多人无家可归。村民商议之后,历时7个月建起了这条护村防洪堤。并在堤上栽种了数百棵树苗。如今,小树成林,省水利厅专家考察之后,认定洑溪村防洪堤是全省年代最久远的村级防洪堤。
“村里自古以来就有护堤爱树的村规,护堤爱树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村干部介绍说。古往今来,洑溪村不少护树故事在潭山镇传为美谈。近几年来,有的不法分子将目光瞄准古树名木,获取不义之财。针对这种情况,县有关部门对每棵古树挂牌保护,镇村成立了护树队伍,确定了古树保护责任人。每天,村民们都会巡查长廊,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这些祖辈留下来的“绿色宝库”。
走在古树长廊上,村民热情地向记者介绍,长廊共有105棵古树名木,其中800年树龄以上的20棵,1000年树龄以上的2棵。尽管历经千年沧桑,但眼前的这些古树依然翠叶如盖,静静地守护着洑溪村。农闲时节,每天清晨和傍晚,不少村民都会悠闲地在长廊上散步、聊天。
2007年,洑溪村委会投入3万元,对古树长廊进行了局部维修,并修建了小型鹅卵石便道,供村民和游人休闲参观。“2011年9月,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带领节目组在我们这采访,直夸古树长廊了不起。”吴国清说,去年,镇政府加大了对古树长廊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投资130万元新修了游客栈道,修建了停车场。如今,经常有湖南、湖北、上海等地的游客被古树吸引而来。
洑溪村民可贵的生态文明意识成就了古树长廊。古树长廊也给洑溪村增添了无穷的姿色。近年来,洑溪村成立了清洁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理事会,聘了8名卫生保洁员,建了15个垃圾处理池。村民吴安华说:“现在村民不但继承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美德,而且养成了讲文明爱卫生的好习惯。”
■ 林具如 江西日报记者 胡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