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精准脱贫 江西少数民族当此时

12.05.2017  01:50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58个县区是江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省15万多少数民族人口中的10万多农村人口、8个民族乡、82个民族村、398个少数民族村民小组,绝大部分都分布在这58个县区境内,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的重要组成,也是全省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少数民族群众与全省人民实现如期脱贫、同步全面小康,江西民族工作正当此时。

  完善领导机制,提高民族工作组织、统筹脱贫攻坚能力

  2000年,江西省政府成立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17个省直单位为成员单位,承担民委委员制组织、协调、统筹民族工作全局职能,使民族工作始终置于党委、政府全局工作的统筹规划之中,形成齐抓共管的新局面。2015年,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领导,省委决定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分管民族工作的常委担任组长,省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并增加省委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使成员单位数量增加到36个。2015年、2016年,省民族工作领导小组两次召开会议,都把推动民族乡村精准脱贫作为主要议题,要求确保民族乡村脱贫攻坚不掉队。

  采取差别化政策,确保脱贫有能力、有项目、有保障

  2015年4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采取差别化支持政策,整合更多资源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一是纳入“十三五”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和民族工作专项规划,把民族乡村脱贫攻坚作为工作重点。全省2900个脱贫攻坚重点村中,有34个为民族村或民族乡辖下行政村,占到了民族地区行政村总数的22%,高于贫困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比例。二是增加对民族乡村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乡增加20万元,民族村增加2万元,使民族乡村基层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有经费保障。三是实施“四个优先”政策,对民族地区的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考虑、困难优先解决、需要优先满足,使民族乡村脱贫有项目、攻坚有支持。四是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把少数民族发展作为资金投入重点方向之一。

  实施重点突破,使民族乡村脱贫点面结合、深入推进

  在着力推进全省包括民族乡村在内的面上脱贫工作的同时,《江西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把实施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程作为第一号工程,选择37个民族村组作为精准扶贫示范点进行重点突破,每个村组每年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0万元,连续五年。同时,叠加实施对口支援,省民族工作领导小组36个成员单位分别对口支援一个民族乡或一个精准扶贫示范民族村组。有关市、县相应开展对口支援,形成对口支援工作全覆盖。精准扶贫和对口支援相结合,着眼于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担负扶持民族乡村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发展责任和巩固民族团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政治责任,成为我省“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年多来,全省民族工作聚焦集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示范民族村组如期实现第一期脱贫目标,并涌现出一批新亮点、新模式,为民族乡村脱贫攻坚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比如,南康区赤土畲族乡杏花村、东乡县小璜镇樟源畲族村小组等村组的光伏扶贫模式,于都县梓山镇梓山畲族村、广昌县赤水镇兰家畲族村小组肉牛养殖合作社+贫困户代养代管帮助脱贫模式,铅山县篁碧畲族乡畲族村、太源畲族乡畲族村赎买已开发成形茶园、果园交由贫困户组建合作社共同管理开发脱贫模式,等等。在党的领导下,有党的政策的温暖关怀,有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厚爱扶持,有民族乡村干部群众的创新创业,一个个的民族村、一户户的贫困少数民族家庭,逐步走上了富裕、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