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麻博会 媒体有话说

09.11.2015  11:25

  麻博会吸引全国近百名记者关注。记者 凌厚祥 摄

  11月6日,以“生态江西,时尚麻艺”为主题的2015中国(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在仙女湖抱石文化创意园展览中心举行。本届麻博会上,来自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青年网、香港商报等40家媒体的近百名记者聚焦于此,通过麻博会这一集中展示麻纺产业发展成果的平台,认识到新余麻纺产业的规模、层次、品质乃至影响力,并进一步了解新余在深化麻纺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华麻纺文化,促进麻纺产业向专业化、创新化、时尚化、国际化、集群化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在外地媒体采访的间隙,本报记者也见缝插针,随机采访了部分外地媒体记者,谈谈他们对本届麻博会的感受。

   借电子商务东风

   挖掘国内消费潜力

  人民日报江西分社记者 魏本貌

  江西夏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江西就有苎麻种植。据《新唐书》记载,唐代万载的夏布被列为贡品。自古以来,江西的夏布除供本省需要外,还远销国内外,成为久负盛名的特产,与造纸、瓷器鼎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夏布因工艺守旧、效率低、成本高,渐渐淡出了国人的日常生活。幸运的是,古人用来做蚊帐或者夏天衣料的夏布,直到今日仍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甚至已经作为一种艺术品登堂入室。近代以来,夏布没有得到大力推广和发展,其原因在于它并不适合机械化生产。但是,江西恩达公司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使传统苎麻适应了现代产业的发展,并让麻纺制品生产从小作坊生产迈向工业化步伐。随着麻制袜子、鞋垫、衣服、床上用品等一大批日用品的出现,麻纺制品走向了实用化道路,由此进入千家万户。

  江西麻博会走国际化线路,把东南亚、日、韩、印度以及埃及等国家和地区的主要麻纺制品生产商和贸易商邀请过来,洽淡合作,共同探讨麻纺产业的发展,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有机地融合起来,做得非常对路。

  此外,新余的大部分麻纺制品都出口到国外市场,国内市场仍没有开发、培育出来。在此建议,发展麻纺产业应与电子商务有机融合起来,凭借电子商务这股东风,使麻纺制品的销售尽快转向国内市场,以此让国内越来越多的中高端消费人群接受这种时尚。

  (记者 王若刚采访整理)

   为新余麻纺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人民网记者 刘鹏云

  初次来新余,却已久闻仙女湖美名。很庆幸这次麻博会能在仙女湖旁边举行,让我有机会近距离领略仙女湖的风采。山环水绕,雾霭氤氲。确实很秀丽,但我觉得风景秀丽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新余麻纺夏布那种厚重的文化底蕴。来之前我还在想,为什么一个国际性的纺织行业盛会会在新余举办。参加完活动之后才明白麻博会能够落户新余,与新余的产业优势、特色文化密不可分,真正体现了此次国际麻纺博览会“生态江西,时尚麻艺” 的主题。参加这次在仙女湖畔举行的麻博会,让我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麻博会的举办,让我们大开眼界,不仅展示了麻纺行业顶级精品、简短制造核心和专利技术,也为全球麻纺行业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合作机会。借助麻博会的举办契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中国夏布之乡”“中国苎麻纺织名城”的东道主形象。在麻博会展会现场,有原料生厂商、有终端服装商,甚至还见识到以麻为原料制成的复合新材料生产研发企业,看着这些琳琅满目的麻制品,确实感受到新余两届国际麻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为新余自身麻纺产业由规模增长到质量增长、由低档走向高端、由上游走向终端发展带来新契机。相信有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新余已有的麻纺织业的基础之上,新余的麻纺织经济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记者 陈玉霞采访整理)

   麻纺织业成为新余的又一张名片

  中国工业报江西记者站站长 金国军

  麻纺织业弘扬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凸显的是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的魅力,这次的国际麻纺博览会,是一次加强交流合作、共谋产业发展的行业盛会。经过两次举办,更多的人提高了对麻的认知度,也更多地了解了新余和新余特有的夏布和夏布绣,在这个基础上,麻纺织业成为新余的又一张名片,麻艺也正成为新余的特色文化。

  据我了解,麻纺织业在新余经济总量的比例不大,希望新余能够通过国际麻纺博览会的举办,利用这个平台充分地和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内外的企业加强合作。由于麻纺在全世界也是一个精细的特色产业,所以恩达麻业一年20亿元的营收就居于行业第二的龙头地位。但是目前,麻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我相信这一局面将会逐年改变。

  (记者 王帆采访整理)

   麻纺织艺术需要传承与发扬

  香港商报记者 周伟凤

  之前我也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过关于麻的报道,但在我对麻的认知里,麻的用途只局限于服装,当参与到麻博会中,我才发现麻的应用领域远比我想象的要多,除服装之外,还有家纺、袜子甚至是画布,每一件产品与麻的结合都显得相得益彰,而在观展过程中,通过观看从苎麻的原材料到成品的流程,让我对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展览过程中的麻纺时装发布秀,麻纺服饰在模特的演绎下几乎可以用惊艳一词来形容,无论是服装的色调,还是服装的款式,都是当下的流行趋势,如果加以应用与推广,一定会引领一阵流行风尚。

  麻纺织作为中国古老的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值得我们加以传承与发扬,这样的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我们重新捡拾,更需要我们打造出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我国的麻纺产业目前迫切需要由低档走向高端,由上游向终端发展,随着麻纺织品逐步为国内消费者认识和接受,麻纺行业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而本次博览会正好为麻纺产业创造了合作共赢、开启未来的良好开端。

  (记者 刘敏采访整理)

   麻博会对传承中华麻纺文化有重要意义

  香港文汇报记者 牛 琰

  第二次来新余参加麻博会,与去年相比,我觉得今年的各项内容更加丰富,全方位展示了麻纺产业向专业化、创新化、时尚化、国际化、集群化的发展成果。

  举办麻博会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麻,了解麻文化,宣传推广效果不言而喻。我在现场看到有来自上海、浙江等10多个省市和台湾地区及日本、韩国、埃及等国内外麻纺企业参展,还有很多客商前来考察调研。一位来自韩国的客商说,麻博会让他更好地了解了麻纺织产业,他准备投资这一块。

  在这次的麻博会上,我发现参展的麻纺产品并不是很多,人们日常使用的小物件比较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产品出现。这两次的麻博会都没有纪念品,如果每次举办麻博会都有一个纪念品,那么更多的人会更直观地记住麻博会,记住新余,这也是宣传麻纺产品和麻纺文化的很好做法。

  我了解到,新余麻纺文化源远流长,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夏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麻博会的举办对传承中华麻纺文化有重要意义,希望新余的麻博会能举办得越来越好。

  (记者 王帆采访整理)

   线上线下互通

   提高江西苎麻认知度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 晨

  酒香也怕巷子深。一直以来,江西的苎麻产品多以出口为主,在国内消费者中认知度较低,这么多好的麻制品,如果不是麻博会,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是江西产的呢?要提高江西麻纺产业链的品牌效应,江西的麻纺企业可以学习赣南脐橙,不刻意宣传是信丰脐橙还是安远脐橙,而是抱团发展成一个整体的大品牌形象。

  除了麻博会,还可以以其他形式进一步推广,提高消费者对江西麻纺产品的认知度。比如在网上开麻博会,做到线上线下互通,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挖掘更为广阔的终端产品市场。通过“互联网+”拉动内需,不仅是让厂商,还让更多的消费者参与进来,提高江西特色麻制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记者 陈玉霞采访整理)

   麻博会成展现大美新余好窗口

  江南都市报特刊中心主任 陈明华

  本届麻博会举办得很成功。麻博会是个大平台,至少起到三个作用:首先,它是展示大美新余、生态新余、文明新余的好窗口;其次,它是宣传新余苎麻文化的大平台。麻艺博览会上,每个夏布产品、苎麻有关的故事,都蕴涵着深厚的苎麻文化。所以,通过麻博会这个平台,可以使新余苎麻文化传播得更远,并借此助推中国苎麻产业的发展;最后,一年一度的麻博会,既是新余夏布文化的推广媒介,又是新余经济发展助推器。麻博会上,既是人流、物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交汇地,也是带动产业发展延伸及实现新余商贸、旅游、住宿、餐饮等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记者 王若刚采访整理)

   新余要打响自己的品牌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何 旭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国(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场高层次交流合作的专业化、集群化的大型行业盛会,为麻纺行业带来丰富详实的最新产业信息,让人们了解到当前麻纺行业最新动向和发展走向,其专业性足以与江西省较为知名的景德镇瓷博会与樟树药交会相媲美。苎麻在我国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现如今,许多产品都添加了麻元素,麻也成为古今结合的一种艺术,我在观展过程中也发现,很多年前盛行的麻纺制品在如今这个以时尚为标杆的年代再次受到追捧,麻纺制品也不再是中高层人士赏玩的器物,越来越多的麻纺制品更加注重产品的实用性,更加贴近民众,不仅如此,麻纺制品也越来越时尚化。

  虽然此次麻博会总体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我发现在新余麻纺产业还是以苎麻等原材料输出为主,麻纺成品欠缺,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除恩达家纺之外,没有更多有规模的麻纺产业集团,这也就衍生出另一个问题,新余的麻纺产品缺少自己的品牌,这也就导致民众对自身麻纺产品的认知度较低,如果能让新余的苎麻进驻服装产业,请较为知名的设计师来设计服装,并且把极富新余本地地域特色的文化融入其中,打响自身的产业品牌,增强民众的参与度,相信未来的新余麻纺产业将会更加蓬勃、向上发展。

  (记者 刘敏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