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纲领:如何为“考研基地”疗伤?

17.01.2014  10:50

  近日,因央视在报道“考研率”问题时重提旧事,一些高校“考研基地”的称号再被搬出。而自光明网1月8日对曲阜师范大学考研进行报道后,该校毕业校友、在校师生及一些名校教授和教育研究人员等围绕“考研基地”展开了大讨论,各方观点褒贬不一。(1月16日光明网)

  自古“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考研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异化的考研热。如果这些高校学子在考研时能做到目标明确,遵从兴趣,不把考研当成唯一出路,这样的高考研率值得鼓励。而之所以把这些学校称为“考研基地”,实乃其部分学子出现了认识偏差和考研“狂热”,在思想上把考研当成“改变命运的二次高考”,在行为上从进校开始就为考研作准备,几本考研书就是生活的全部,从而成了一些媒体和教授所披露的“高分低能”者。这样的考研,是为考研而考研,浪费的是本科四年的宝贵青春和学校的教学资源,还得承担学校被冠以“考研基地”的声誉风险。

  真理越辩越明。当前各方讨论的焦点是“考研基地”到底该褒还是该贬?不同人的观点很难相同,这里面既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视角问题,更有“经历所向”的利益相关问题。从社会大众的角度来说,自最早的报道起,“考研基地”就有负面意味;从学校相关人士的角度看,他们无疑不同意把学校称为“考研基地”或是认为“考研基地”并非人们所认为的乃培养“高分低能”者的场所。但通过相关报道,相信人们已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这些“考研基地”,肯定有部分学子出现了考研“狂热”,即使考研拿了高分,但并非“高材生”。但是也不可过于给这些学校贴上标签,毕竟这样的学生不是全部,社会各界不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这样会“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利于这些学校的长远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让这些高校的学子回归考研常态,珍惜本科时光,培养应有素养是当务之急。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这些学校要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告诉学生人生的道路有多条,但走好当前的路才是关键,不能为了考研而荒废其他,而是积极投身于学习、科研、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中去。其次,学校要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工作,尤其在大三这个转折点,学校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认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减少盲目考研的人数。再次,名校是筛选这些学校人才的重要场所,它们要当好“考研基地”的公正考核人,名校在招生时,不能因为学生来自于这些学校就一概不理,惯性思维严重,而要多一些细节考评,选出那些来自“考研基地”但实习不俗的学生,还社会对这些学校的公正说法。

  当然,从宏观上来说,我们必须考虑当前高校设置的层次性是否合理,高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同质化严重,高校的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等。因为这些才是当前二、三本院校被称为“考研基地”的最根本因素。

  如果哪一天,我们的二、三院校,其学生考研不是出于对名校的崇拜,不是出于对就业的担忧,而是出于对学术科研的爱好及个人职业规划的需要,也不用从进校就准备考研,那这样的“考研基地”多点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