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发布

19.07.2014  21:32

A股市场在一如既往的喧嚣中走过了2014年上半年,而这半年,无论是从宏观的市场制度层面,还是针对上市公司个体而言,A股市场舆情环境都表现出了一些不同以往的特征与趋势,这也给上市公司舆情管理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与挑战。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梳理了上半年热门的上市公司舆情事件,并从事件舆情热度和涉事上市公司舆情应对能力两个维度,排出了相应榜单。在舆情热度排行榜中,央企退市第一股*ST长油关注热度居首;在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中,海南航空以回应速度夺魁。

舆情三大热点:跨界并购、资本角逐、高管自杀

跨界并购热浪滚滚

2014年上半年,A股并购重组热情高涨。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2014年上市公司发生并购案例2000多起,涉及交易金额1.27万亿元,相当于2013年全年并购重组交易涉及金额的总额。在众多并购重组案例中,跨界并购相当引人瞩目。

当前市场上的热门题材,如影视传媒、游戏、互联网,正是有并购意向的上市公司所热衷的。仅在刚过去的6月,就发生了梅花伞更名“游族网络”、皇氏乳业一次收购两家影视传媒公司等事件,其中引来最多关注与争议的莫过于湘鄂情,这家从事高端餐饮的公司在介入环保、影视行业后,又曲线接盘最近陷入危机的快播公司,继而宣布更名“中科云网”,把近来火热的“大数据”、“云计算”概念都一并占全了。在更早些时候受到舆论关注的还有华谊兄弟谋求转型、苏宁云商缺席民营银行试点等事件。

对于跨界并购,尤其是传统行业涉足影视、游戏、互联网等热门领域,引发舆情事件的无非是估值是否公允、是否存在内幕交易、公司是在投机或是投资等问题。

湘鄂情被质疑得最多的就是其投机心理,什么热门投什么,尽管其董事长最近接受采访回应舆论质疑时称“我在餐饮业已无路可走”,可是高端餐饮无路可走并不意味着走影视传媒、大数据、云计算的路就是一片坦途。苏宁云商亦是如此,去年曾因民营银行概念而备受追捧,在民营银行试点名单公布后却缺席其中,舆论同样质疑其借概念炒作股价。

资本角逐硝烟四起

资本方与管理层之间的斗争、上市公司股东之间的斗争,在上半年是资本市场的热点之一。

上海家化从去年就已暴露的内斗最近又再起波澜,今年6月,上海家化原总经理王茁被正式罢免,7月,被认为是研发体系灵魂人物的技术总监李慧良、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监事刘镫中相继离任,系列事件舆情热度居高不下,仍在继续发酵中。而这一系列的人事纷争案,根源都在于资本方平安信托与以原董事长葛文耀为核心的管理层之间的矛盾。

不仅上海家化,上市公司遭遇“门口的野蛮人”的案例,亦屡见于上半年的舆情事件中。如金地集团自去年11月起至今年6月30日,便先后遭遇到安邦保险和生命人寿两大险资的轮番增持与举牌,目前,生命人寿累计持有金地集团有表决权的股份已占公司总股本的27.63%,稳居第一大股东。长园集团则是在前控股股东长和投资退出的背景下,引来了竞争对手沃尔核材以及复星集团、藏金壹号等资本的“围猎”。

此外,上市公司股东之间的斗争,也把公司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如上海新梅的控制权之争,以第一大股东兰州鸿祥及其一致行动人与原第一大股东兴盛实业组建的董事会之间的“暗战”,也曾经长时间占据财经媒体版面。

高管自杀屡见报端

2013年,“某某公司控制人被调查”的标题高频出现,而到2014年上半年,“自杀”一词取代“调查”,频繁出现在对上市公司高管的报道中。三精制药董事长刘占滨不幸成为了其中一位。5月18日,刘占滨在接受检察院调查期间坠楼身亡,媒体报道认为,刘占滨系黑龙江省检察院调查的一起医药商业贿赂案的重要环节。在上半年中自杀以及被传自杀的上市公司高管还有铜陵有色董事长韦江宏、中国中铁总裁白中仁、大唐集团副总经理蔡哲夫等。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高管的言行、动向同样受到投资者的密切关注,也可能成为舆情事件。探路者在上半年中遭遇的舆情危机清晰地向其他上市公司传达了一点,当高管以自身为公司代言时,难以避免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公司难以在高管有负面消息时轻易在个人和公司之间进行切割。5月份,探路者联合创始人、董事王静深陷登珠峰被造假风波,王静本身先否认,最终承认登山过程中曾经乘坐直升机。尽管公司极力澄清,王静登山只是个人行为,但作为公司创始人,此事还是对公司品牌声誉造成了伤害。

上半年,还曾连续出现几位高管失言的事件,在资本市场上引起不大不小的风波。如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在公开场合吐槽工商银行太赚钱,“全国人民都会骂”,其因此受到公司内部相当于两个月工资的经济处罚。又如万科A副总裁毛大庆,同样是在公开场合的讲话,被抽象成“万科看空楼市”的观点在微信微博广为传播,也使公司遭到不小的舆论压力,导致万科总裁郁亮不得不出面“打补丁”。

舆情应对新挑战:

做空势力崛起

伊利遭遇“A股首份唱空研报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首席分析师彭松曾撰文指出,上市公司讨好股东的时代正在到来。未来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就必然进行更激烈的针对投资者、特别是对价值型投资者的争夺。相应的,未来也将会有更多看空公司的研报,乳业巨头伊利股份就在上半年,遭遇了A股市场上的“首份唱空研报”,而其对此次“唱空舆情”的应对,或许可作为未来其他上市公司面对看空时应对的样板。

端午节放假期间,光大证券发出了一份针对伊利股份的研报,该研报使得上市公司在节后第一个交易日股价重挫7.75%,当天蒸发53亿元市值。这份针对A股上市公司的研报因其罕见地给出了“卖出”评级,备受舆论关注。

而面对此次舆情危机,伊利股份采取了系列应对措施。一方面,在研报发布后的两天内,集团总裁张剑秋便接受媒体采访,对光大证券看空伊利的3个理由逐一驳斥,并表示发布报告的研究员并不了解乳业。与此同时,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地与投资者沟通,答复投资者的疑问。随后,再以正式公告的形式表明“公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并表示“近来公司也收到了投资者的相关咨询及询问,公司都予以了答复”。伊利股份积极沟通的态度得到了舆论的认可,许多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引述的业内人士以及其他券商的研报均“唱多”伊利股份。伊利股份股价并未因此事而受到太大影响,在7月15日股价已回升至看空研报发布前股价相当的位置。

内部沟通不足 探路者董秘被“打脸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整理发现,在上半年遭遇舆情危机的上市公司中,有不少是因为公司内部治理和内部控制上的缺陷,导致舆情应对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激化。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上市公司理应建立起系统的舆情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其中应包含畅通无阻的内部沟通机制、多元的对外信息发布渠道,以及对信息的风险把控环节。

如创兴资源,其舆情事件的发生就源于公司的信息发布机制存在缺陷。发布公告本应是董秘的职责,董事长却越过董秘以不合适的措辞自行发布公告,这暴露了董事长与董秘间沟通不足,以及董事长对信息披露规则的不了解。又如探路者,在应对创始人登山造假风波时,便暴露了其在舆情应对机制建设上的不足。在此次舆情危机的处理中,探路者的问题在于公司与高管间沟通不足、也未能及时对高管个人与公司之间进行行为、责任和利益的切割。如董秘在一开始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王静已有过两次成功登顶珠峰的经历”,随后却因王静本人承认作弊而被“打脸”。

此外,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总结发现,在舆情事件涉及产品服务时,上市公司往往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响应,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榜单中涉及产品服务的有海南航空、贝因美、海南海药、高鸿股份4家公司,其中海南航空表现最佳。海南航空被俞敏洪微博“吐槽”其服务不到位,有侮辱消费者之嫌,事后响应迅速,在俞敏洪的“吐槽”微博发布后仅过了1小时就在其微博下留言进行解释。

但是,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也同时发现,在应对此类事件时,上市公司速度是有了,但在应对质量上,却因应对虚假回应、避重就轻等等态度大打折扣。

如海南航空应对吐槽一事,其对舆情的把握仍显得有些犹豫,不够大方,没有尽早将对该服务的声明以长微博的形式独立发布,也没有尽早转发俞敏洪的微博做出澄清。如高鸿股份被央视3·15晚会点名指其涉嫌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时,公司在次日便发布公告对指控予以否认,但在数日之后,迫于舆论压力,公司再次发布公告为其APP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致歉。前后态度截然相反,无异于公然扯谎。又如海南海药,在被央视报道人工耳蜗造假后,盘中即采取临时停牌措施。虽然公司停牌迅速,回应却不那么迅速,任由事件发酵,直到5日之后方才发布澄清公告,且回应中避重就轻。

市值管理受宠:生逢其时

上半年,A股市场一如既往的喧嚣,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总结发现,喧嚣中,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上市公司的行为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方面,随着全球性并购大潮再起,A股市场的并购热潮也悄然来临,无论是产业整合、整体上市还是借壳买卖,你方唱罢我登场,动作频频,热浪滚滚,尤其是传统行业上市公司面向互联网、大数据、影视传媒等热门概念的跨界并购,呈现出爆炸式地增长。另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完善,一些新的参与者进入游戏,抑或一些原有的玩家,也变换新的角色大举杀入,比如四处举牌上市公司的资本力量,又比如公开唱空上市公司的机构。这些新角色的加入,无疑给市场带来了许多更具戏剧性的看点,但也给上市公司的舆情管理提出了更多更严峻的课题。

此外,正因为市场的不断成熟,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缺陷,以及一些历史遗留和环境使然的顽疾也开始暴露在舆论的刀笔之下。如家族企业制度之下的股权纷争和管理乱局、国企政企不分的土壤所滋养的腐败种子等等。当市场规则日渐完善,一些习惯在规则边缘游走、钻制度空子的企业,便在监管利刃之下无处遁形;当反腐风暴吹进资本市场,一些生长于腐殖质上的上市公司及其相关人员,便纷纷卷入。

事实上,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的观察,上述上市公司的行为特征背后,是整个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的发展趋势使然。一是,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步伐正越跨越大,IPO制度、退市制度等基础框架和游戏规则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相应的监管机制日渐科学;此必将引导市场回归理性,促使市场行为回归价值驱动的本源。二是,随着社会化媒体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期,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也日渐有序,在传播的速度不断提高和广度不断扩大的同时,信息的准确性与可信度在不断提升。

如此市场环境与舆论环境,更催生了各个市场参与者对“市值管理”和“资本品牌”等概念的热捧。

自“国九条”颁布后,“市值管理”作为首次被写入资本市场顶层设计国家文件的概念,便成为上市公司、投资者、资本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媒体口中的高频词汇。热衷于跨界并购,便是市场追捧市值管理的表现之一。市值管理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国外成熟市场,已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实操指南;在我国,早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时,市值管理一词,便是上市公司、投资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从2005年至今,市值管理从一个朦胧的意识到走进国字号文件,应该说,业已积累了相当的实践经验;但仍有分析人士指出,当下A股盛行的跨界并购热,很多都只是借着“市值管理”的概念,盲目追逐市场热门题材和炒作概念以迎合二级市场、拉升股价,暴露出强烈的投机意识和功利色彩。对于此类不考虑产业整合需要,没有长期、全盘的扩张战略的“伪市值管理”,投资者的眼光也是雪亮的,如苏宁云商,在媒体报道其未取得民营银行试点资格之后,便被投资者以脚投票,股价急转而下。被捧为“华尔街教父”的本杰明·格雷厄姆早已言明:“市值,在短期内是一台投票机,长期内,却是一台称重机。

舆情管理能力,尤其是对舆情危机的应对能力,则是市值管理中的另一个重大课题。上市公司本身的负面舆情导致公司市值在短期内大幅缩水的事例,比比皆是。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摩擦与碰撞,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对新的媒体环境愈发谂熟,对新舆论环境下的舆情危机的应对也愈显纯熟,主要表现在对舆情应对的反应速度和对新媒体工具的应用等方面。而以光大证券发布研报做空伊利股份为代表的机构做空案例,则预示着,即便公司在没有负面舆情的情况下,市值也同样可能遭到打击。如何应对可能汹涌到来的“做空势力”?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认为,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与其总是被动地应对随时都可能突然袭击的舆情危机,不如积极主动建设公司良好的“资本品牌”。所谓资本品牌,指的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资本溢价、提升市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它反映了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综合形象,体现了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决定了公司的长期竞争力。业内观点认为,资本品牌与产品品牌一样,也是具有独占性的商业符号,需要被人认知。面向资本市场、面向投资者的品牌建设和品牌管理,是市值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发榜方: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腾讯财经)

表1:2014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

舆情事件关注度排行榜

说明: 舆情事件热度系由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综合2014年上半年传统媒体报道量、新闻网络转载量、相关微博条数、舆情分析师评分等数据加权计算得出。

表2:2014年上半年上市公司

热门事件应对能力排行榜

说明: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梳理了2014年上半年与A股上市公司有关的舆情事件,重点分析了最受关注、与资本市场联系最紧密、最典型的15个案例中,上市公司的应对举措。从应对速度、应对方式、应对态度、应对传播四个维度进行相对量化分析。(来源: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腾讯财经)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