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观察:股市遭遇“端午劫” 后市期待“慢长牛”

25.06.2015  13:05
原标题:金融行业观察:股市遭遇“端午劫” 后市期待“慢长牛

一、舆情综述

本期,金融行业热点频出,“改革”成为重要关键词。上周伊始,大额存单“开跑”与交行混改方案获批拉开了银行业改革的序幕:前者是银行业务的横向开拓,尽管市场反响一般,可在利率市场化方面的意义非同一般;后者则是国企改革在银行业的开端,舆论对此期望较高。同期,保险业也迎来重大事件--商业车险试点改革初获成功,这将来或会引领保险业的深化改革。周五,沪深两市用5%以上的跌幅结束了持续一周的暴跌,虽然股民损失惨重,但却是证券市场良性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也为股市的“慢长牛”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热点解析

1.股市遭遇“端午劫” 后市期待“慢长牛

本周以来,沪指累计暴跌13.32%,创7年来最大单周跌幅,沪深两市总市值总计缩水了9.16万亿元,平均每个股民亏损4.26万元。以6月19日为例,沪深两市低开低走,截至当日收盘,沪指报4478.36点,跌幅6.42%,深成指报15725.47点,跌幅5.41%,两市仅百余只个股红盘,近千股跌停。

【舆论观点】: 舆论主要对本次股市大跌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其中,关注点较集中于资金层面。多数分析认为本轮上涨带有明显的资金杠杆特点,受监管层对场外配资和两融监管力度加强的影响,靠杠杆推升的上涨已至瓶颈,再加上,本周冻结的打新股资金规模较大,造成“抽血效应”;在对资金高度敏感的股票市场上,此二者短期内产生了一定的利空。

同时,部分中外媒体还提到了政策转向的影响。两轮万亿地方债置换的启动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近期政策的重心或正从宽松货币政策转向积极财政政策。如果积极财政政策短期有效,则意味着宽松货币政策的必要性下降,未来货币政策或进入观察期,而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正是本轮上涨的主要推动力。

另有部分业内人士指出股市过快上涨导致的估值过高是本次股市大跌的内在原因。本轮牛市行情从3000点冲到5000点仅用了半年时间,于此过程中积累了较大的高估值风险。在5000点这个心理敏感关口,大量获利盘在此了结,高估值风险开始释放。此时,股市需要上下震荡,调整估值至合理区间,从而寻找强力支撑。

此外,舆论对未来股市行情的预测也出现较大分歧,不过,主流观点仍持续看好,认为推动本轮牛市的内在动力,即产业结构转型,依然长期存在,所以,本次股市大跌仅为调整,牛市的基本格局不会发生改变。

【舆情解读】: 虽然股市本期经历了较为严重的大跌,但是监管层的态度却相对平静。周五的证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就延续5月中下旬以来的风格,以公布市场规范、管理消息为主,并未对股市走向直接表态。有分析表示,这说明监管层认为目前的调整在合理范围内。再加上严堵场外配资、出手打击谣言、收紧两融业务等一系列动作,不难看出监管层正试图抑制股市过热。

事实上,近期过热的股市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受股市屡创新高的刺激,大量居民存款、银行资金开始涌入股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融资成本过高,部分企业正面临资金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股市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了“抽血”,而这与政府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初衷相违背。比起暗藏巨大泡沫风险的“疯牛”,具有坚实基础的有质量的“长牛”、“慢牛”显然是监管层更为愿意看到的,也是经济良性发展所需要的。因此,股市急需一场深入的调整,以期让股市由“”转“”,回归支持实体经济的“正途”。从这个角度来看,监管层的意图也在情理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外媒并不看涨中国股市,而国内主流财经媒体也在不断警示风险。随着近期股价的波动,企业的投资者关系维护、企业家言论等方面也容易受到舆论的关注,特别是在股民对上市企业的态度出现转变之时,企业更应理性处之;例如,“中车连续跌停遭网民吐槽”、“上汽股价不达标被骂垃圾股 董事长回应称抛掉算了”等事件。在风险日渐增加的当下,上市企业需关注股民、媒体的心理变化,尤其要理解公众因股价下跌产生的负面情绪,尽量包容地对待由这类情绪引起的负面声音。

2.交行混改方案获批 期待舆论包容的目光

6月16日晚间,交通银行发布公告称,公司深化改革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同意。在公告中,交行表示公司将“坚持国有控股地位,优化股权结构,探索引入民营资本,探索高管层和员工持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