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从这里出发:红军烈士村的蝶变

18.10.2016  23:39

82年前的这个季节,瑞金叶坪乡华屋村充满离愁别绪,17位后生参加红军后踏上长征路。临行前,他们亲手种上17棵松树,这一走,他们没再回来。请听报道《青松作证:红军烈士村的蝶变》,采制江西台记者万芳、郦梅。
(出现场讲解声压混)“华屋是典型的客家特色,全部以‘华’为姓,围屋而居。华屋人有个习俗,人百年之后要在墓地两侧种上松树或者柏树,代表永垂不朽或子孙绵延”。
绿树参天、白鹤成群、屋瓦敞亮,走进华屋村,一派秋日的舒适与安逸。全村地势最高的小山坡,建成了“红军纪念亭”。松树沿着路两边依次生长,树径之粗已经超出了一个成年人的环抱。当年村里的17位年轻人种树后再也没能回来。烈士华钦材的遗腹子华崇祈今年也83岁了,夫妇俩激动地向记者说起这段历史。
(录音)“好像看到这17棵树就像看到17位红军。17个烈士我家2个!我爸爸是黄沙区的宣传部长,我叔叔是黄沙区的区主任,爸爸参军一个多月后我才出生。
万:你爸爸那时候多大?
华:我爸爸二十多岁。很快就被杀掉了。”
在苏区时期,华屋村只有43户、100多人,生活都很艰苦,但是支持红军的热情很高涨。村里至今保存着几十间当年的土胚房作为历史的见证。华屋村党支部书记黄日生:
(录音)“你看这一条洞子下去就4户人家在这里住,平均每户两间房子,底下厨房、住房,楼上就放点杂物。住得很拥挤。现在我们把这个空出来后修整了一下,做个乡村旅游。
在苏区振兴的政策扶持下,华屋村将91户、237间土坯房改造成全新的两层楼房,发展了120个农家旅馆。现在全村有大棚蔬菜近300亩,村口还种上了火龙果、百香果等,采摘、垂钓、食宿一条龙的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地办起来了。华屋农家乐老板华丕湘:
(录音)“我自己做厨做了三十多年,有这个条件,就来搞这个农家乐。以前这里很苦,新农村改造以后,这里是红军村,很多人来看那个村史馆,上面还有那个烈士树。现在我希望这个旅游事业能够再搞好一点。
如今,华屋村的发展围绕实现“三个梦”而展开。它们是:宜居梦、致富梦,还有健康梦。华屋村支书黄日生:
(录音)“请了丫山的原班人马来帮忙我打造乡村旅游。你看我们山上新开的游步道,来的客人可以到山上去散步。对面可以看到另外一个旅游点原始森林,还有一个候鸟区。成千上万的白鹤,晚上就可以看到白茫茫的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