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胜:去掉特权思维,车补不是“最大难题”

07.03.2014  09:54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长期致力于研究公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此项改革最大的难题主要是交通补助如何发放的问题,比如额度如何确定。(3月6日《新京报》)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后,如何发放交通补助?其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早已定了一个“适度”的“”。目前,之所以还在为“额度如何确定”纠结,或者说,交通补助发放之所以成了公务用车改革的“最大难题”,主要还是车改政策的制定者,也就是享受“专车”者,没有能从特权思维中真正走出来。

  目前,从各地公务用车改革试点情况年看,主要走的是取消公务车——发放车补这条路。有的地方一个处级领导干部每月的车补有3000多元,是一般工作人员的10倍,显然,以职务高低来确定车补的标准是不合理的;还有的地方,面对公众对高额车补的质疑,往往又都拿比原来节约了多少经费来说事,显然,这样的对比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只能使人觉得,只是将原来公车的福利换了一种形式落入到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手中。也证明,此类车改还留有明显特权思维的影子。

  所以说,公车改革的“最大难题”,并不在交通补助的发放,而是制定车改补助标准的“当权者”。如果领导干部不走出特权思维的误区,发放车补就不可能做到“适度”。

  如,根据相关规定,正省级领导干部才能享有专车待遇。而事实上,各地各部门不管单位大小,级别高低,只要是个领导干部大多都配有“专车”。如果车补标准还以“专车”来确定,就不可能有“适度”可言。反过来说,高额车补只能算是原来“专车”另一处表现形式。

  再如,发放车补,尤其是高额车补,不该拿车改前后节约了多少经费说事。如,新余市直机关及事业单位有工作人员3686人。按照《湖南省省直机关公务用车编制配备和使用管理办法》(湘管发[2003]2号)“处级单位每25人配备1辆”的规定,最多也只能配备148公务用车。如果用490万元除148辆,每年每辆公务车平均支出将超过33万元。也就是说,原来年均支出约为4900万元,只是个“虚数”。因此,车改后每年节约500万元,其实也是个“虚数”,并不能反映出车改的真实“成绩”。

  所以说,什么样的车补补标准最“适度”?只要各地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跳出特权思维的“自我”怪圈制定出的车补才是最“适度”的。否则,交通补助发放,永远是公务用车改革是最大难题。姚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