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情系庐山千千结

07.01.2016  12:31

  □张译丹

  1928年4月8日,著名大学者、我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满怀对千古文化名山——庐山的浓厚兴趣和深深眷恋,以3天时间坐着一顶轿子、携带一部《庐山志》游览考察庐山,一探“庐山真面目”。之后,创作了一篇遐迩闻名的《庐山游记》,并在书中首次以史家睿智、深邃的眼光提出了著名论断:庐山的三处历史遗迹代表中国的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寺代表了中国佛教化和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这就是胡适先生眼中的“庐山真面目。”

  胡适上得山来,漫山遍野的松涛、嫩紫鲜红的杜鹃花让他文思泉涌、诗情澎湃。访海会寺、探白鹿洞、游万杉寺、到秀峰寺、觅开先寺、走柴桑桥、寻五柳馆、求醉石踪、宿归宗寺……在归宗寺,他聆听了《炉香赞》《弥陀赞》《观音赞》《钟声偈》等汉传佛教乐曲,心情大悦。胡适还得到了寺僧赠送的《归宗寺志》四卷,为民国甲寅先勤本坤重修,用活字排印,让他喜不自禁。徜徉于海会寺,他凝望高耸入云的五老峰,倾听大山远古传来的足音,久久不肯离去。

  老干参天一万株,庐山佳处看浮图。

  只因买断山中景,破费神龙百斛珠。

  胡适呤诵着南宋张孝祥的诗句,来到万杉寺,感慨良多。他细细察看“五瓜樟”等几棵郁郁葱葱的古樟树、又如瘦碗的杉树群、高耸入云的庆云峰、历经风雨的摩岩石刻、藏经楼上的卷卷古籍,让先生沉思良久。

  诗意的禅林,古韵悠悠。信步于古寺内外,胡适苦苦寻觅着先贤往哲、风云人物们曾留下的足迹。 《庐山志》记载:万杉寺,位于庐山庆云峰下,本名庆云庵,宋景德中僧大超有戒行,受知仁庙,天圣中赐今名,并御书“金佛宝殿”额,后兵毁。”端坐客堂,品一盏香茗,胡适细细地翻阅史料,凝视着古金桂树一言不发。晨钟暮鼓,余音绕梁,他上大雄宝殿庄严礼佛、藏经楼前感怀……

  山风徐徐,山泉叮咚。胡适来到散珠池,用一捧泉水洗去一身征尘,仔细向僧人询问寺之后山上失踪的宋仁宗“国泰清净”石刻的去向。他细细察看了硕大的“龙虎岚庆”石刻,品味“言庆云之岚若龙虎也”的深意。僧人说,自古以来,来往于万杉寺的大多为将相才。胡适若有所思,遥望不远处的南唐中主李煜读书台,心潮起伏。寺僧热情地告诉胡适先生:寺后北上,可至庆云庵、五乳寺,再东到卧龙岗、多一庵。西距开先寺二里许,东北到栖贤、海会寺约十余里。胡适对名人留痕、名僧建业、名寺遗风赞不绝口。他对庐山山南历代摩岸石刻早有印象,而“龙虎岚庆”四个石刻大字,其中“龙虎岚”三字,每字大于6平方米,最大的“庆”字达13平方米,胡适认为在全国不多见,弥足珍贵。

  赴万杉寺之前,胡适于春雨中观赏了庐山满山杜鹃花开、松涛阵阵的奇观,满心欢喜,特作绝句记录了当时的心情。

  长松鼓吹寻常事,最喜山花满眼开。

  嫩紫鲜红都可爱,此行应为杜鹃来。

  山川风物,疏枝淡香,千秋风月,古韵悠扬。明人张率在诗中写道:“庐山到处是浮图,若问几家半个无。”唐宋诗中有多人吟诵:“僧屋五百住庐峰”“庐山三百寺”“宋时三百六十寺”。据记载,至清代初年,庐山有名称的寺观还有200余处。有关资料显示,庐山历史上曾有寺观近800所。作为一代大家,胡适对历代许多文人把与僧、道交游视为超逸风雅的故事烂熟于心,对庐山作为宗教名山的丰厚底蕴十分敬仰。

  胡适兴趣广泛,学识渊博,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纪学等诸多领域均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17年初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回国,27岁任北京大学教授。他一生获得了35个博士学位,其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之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他在“五四”时期,大力提倡白话文,传为佳话。

  庐山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之一,饱读诗书的胡适深谙其中的奥秘。惜墨如金的他在2000余字《庐山游记》中,有150余字专门记载了在万杉寺的所观、所感、所悟、所见,古樟苍苍、古杉新枝、古诗绵绵、古寺幽幽、古韵声声……在万杉寺,胡适先生寻到了他心中的清水湾、淡水湾。

  佇立在柴桑桥头,胡适先生欣然赋白话诗一首缅怀陶渊明:《陶渊明同他的五柳

  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

  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

  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

  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流连于庐山的各处景点,他思索着:那千娇百媚古老匡庐幽幽的神秘,那千古传唱的诗词歌赋,那渊明故里的茅舍竹篱,那难觅真面目的醉石,那历史悠久的著名寺观,那讲席丛林久远的故事,那田园牧歌般的陶风遗韵,那隐逸文化的真谛……在胡适的心中,悄然撩开了庐山真面目的面纱。千古文化名山,留下了胡适先生永恒的眷恋、牵挂。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