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铨:江西“脖子最硬的人”

11.11.2014  13:14

  宋代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素以理学、忠节、文章著称。两宋三百余年,从这里走出的槃槃大才一个接一个,或名臣,或名相,或名将,或名儒。在庐陵先贤中,胡铨就是其中名望最大者之一。

  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一生忠义爱民,始终坚持抗金,反对议和,与欧阳修、杨邦义、周必大同誉为“庐陵四忠”,去世后被朝廷追加了荣耀极高的谥号——“忠简”。

  ●科举答策

  一举成名天下知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政权被金灭亡。混乱中,“康王”赵构被拥立为帝,对金国采取屈辱求和政策,希图偏安一隅。

  建炎二年(1128年),25岁的胡铨参加扬州的科举应试。当时由宋高宗亲自策士,胡铨答策万余言,其中说道:“今宰相非晏殊,枢密、参政非韩琦、杜衍、范仲淹。”让高宗暗暗称奇,想钦点为状元。但是,因有考官以为胡铨的言辞过于直率,最终把他排在了第五名,并被授予抚州军事判官。因父去世,胡铨回家守孝,没有赴任。

  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进攻南宋,隆祐太后为躲避金兵追击,逃至吉州。正在家中守孝的胡铨闻讯后,立即招募乡勇入城固守,协助官军抵御金兵,保卫家乡。由于胡铨抗敌有功,他被起用为承直郎兼吉州军事判官。绍兴五年(1135),胡铨升任枢密院编修官,掌管全国军事文件。

  ●乞斩秦桧

  反遭弹劾被流放

  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宰相。秦桧任相后,大力推行投降、主和政策,这让性格耿直的胡铨非常恼怒。激愤之下,他向朝廷上奏疏说:“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求活邪!

  胡铨的这篇被称为“斩桧书”的《上高宗封事》,因义正词严使得朝野为之震动。

  然而,宋高宗和秦桧既以屈膝求安为旨,一切反对议和之言都是杂音、谬论,当然剪除而后快,胡铨首当其冲。于是,秦桧以胡铨鼓动士大夫反对皇帝为由,反过来弹劾胡铨,把他降职为监广州盐仓。绍兴十二年(1142年),又以胡铨恣意议论,把他除名,安置于新州管束。绍兴十八年,再以诗词中有毁谤讥刺朝政之辞,被流放到更远的吉阳军,即今天的海南三亚。

  ●不易其志

  五公祠中留盛名

  胡铨及家人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吉阳军,并在那里生活了八年。在此期间,他极尽所能地帮助当地老百姓改进耕作技术,倡导水利建设以抗天灾。他在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推动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

  据《崖州志》记载,流放海南期间,也是胡铨创作的高峰期,用他自己的话是“日率作诗十数首”。他的创作一方面表现了自己的铮铮铁骨和爱国情怀以及因此产生的落寞心境,另一方面也描写了海南的风土人情以及自然风貌,体现了自己对南域的热爱。

  胡铨被贬海南时官阶并不高,但他在海南的影响却非常大。后人有诗赞之曰:“大朝廷作小朝廷,人世乾坤已不成。志士拊心思蹈海,渠奸呼党贺登瀛。共知甘饮三吴水,谁念幽栖五国城?公去如今三百载,海潮犹有不平声。

  明万历年间,海南的老百姓为纪念胡铨等人,在今海口市南郊与琼山县的交界处,建造了一座“五公祠”,以资后人敬仰。

  ●忠简传世

  名高北斗星辰上

  1156年,秦桧病死后,胡铨才回到湖南衡阳。但是,直到隆兴元年(1163),孝宗即位,胡铨才被重新起用。一日,孝宗亲自召见胡铨进京商谈国事。孝宗问:“久闻你喜直谏,你就谈谈该如何执政吧!”胡铨当即提出“修德、结民练兵、观衅”等4点意见。随后,胡铨被加封为吏部郎官。

  隆兴二年(1164),胡铨升任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胡铨晚年定居庐陵青原山南麓。死后,谥“忠简”。

  2000年元月,江西媒体举行了一场“千年回眸”活动,评选千年之中江西最杰出的十位历史名人,胡铨被评为江西“脖子最硬的人”。

  策划/ 江南都市报记者陈明华 文/图 江南都市报记者石鹏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