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工巧匠聚瓷都 百年老街要“复活”

21.11.2014  12:58

  11月20日上午,景德镇彭家弄历史文化街区一派忙碌景象。彭家弄老街集“窑、作、居、厂”四位一体,富有文化和地域特点,建筑大多兴建于清朝,曾经是千年瓷都“藏富于民”的典型象征,如今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亟待修缮和改造。为保护利用好“老窑址、老厂房、老街区”,景德镇市在推进老城区保护利用开发的同时,对彭家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

  位于中华北路古街旁的彭家弄,几名泥水匠站在铁架子上忙着砌墙,另外一名工人则负责用绳索吊运砌墙用的泥灰,不远处还有几名工人在拌泥灰。走近一看,记者发现,工人们修复的是彭家上弄23号,系晚清民国时期的作坊建筑。“我们砌墙用的砖头都是原来的老窑砖,泥灰也是用田里的泥和石灰搅拌的,这样砌起来的墙才会和原来的老墙融为一体。”正在砌墙的泥水匠刘师傅告诉记者。

  踏过门槛,走进彭家上弄23号,记者发现,这栋房屋的主体结构已经全部安装完毕,立柱、横梁等都采用榫卯嵌套起来,再用木楔加固,使整栋房屋木质结构联为一体。环顾四周,每根屋柱的下方都垫着一块方形的石墩。

  询问之后记者才知道,石墩是柱基,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使柱脚与地面隔离开来,起到防潮作用,以免屋柱受潮霉烂,同时也增加了柱基的承压力,使房屋更加稳固。

  工人告诉记者,在这里干活的木匠有30多人,大多来自周边鄱阳、浮梁等县,他们10月底进场干活。

  “我们在这里已经干了20多天活,彭家上弄23号、25号和斗富弄22号的房屋主体木质结构基本完成,修复后的房屋使用的大多是原有的木料,只有少数破损没法使用的,我们才按照原有的尺寸用新木料重新制作安装。”周师傅告诉记者,因为年久失修,修复重建的难度很大,修复过程中,需要把屋柱、房梁、檩条等逐一编号标注,然后尽量完整的拆下来,将损毁严重的构件原比例制作安装,直至恢复原貌。

  据悉,今年的全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遗产不能束之高阁、秘不示人,而应融入社会、惠及民生。古建修缮项目相关负责人说,对彭家弄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采取的是探索原态保护与修旧复兴相结合的保护利用模式,就是要让彭家弄这个窑砖里弄文化“明珠”活起来,重放异彩,成为千年瓷都文化遗产一道亮丽的风景。

  程万海 江西日报记者 徐黎明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