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流传至今的烧烤名菜:烧臆子 炙子骨头等

26.06.2014  14:41

核心提示: 烧烤,从北宋开始成为东京街头的市井饮食。“烧臆子”、“炙鸭”、“炙子骨头”等都曾是大宋皇城街头店铺、夜市大排档中风靡一时的烧烤名吃。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马红丽,原题为:《北宋流传至今的烧烤名菜:烧臆子炙子骨头等(图)

  烧烤,从北宋开始成为东京街头的市井饮食。“烧臆子”、“炙鸭”、“炙子骨头”等都曾是大宋皇城街头店铺、夜市大排档中风靡一时的烧烤名吃。这些名吃,今天还在,只是,你在街边的大排档上已经吃不到了。

  烧臆子

  臆,即胸;臆子,乃胸叉肉。烧臆子即烤出来的胸叉肉。《东京梦华录》中在介绍北宋东京市井流行的饮食中就曾提起“烧臆子”这道名菜。

  “烧臆子”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将胸叉肉切成上宽八寸、下宽一尺、长一尺二寸的方块,顺骨间隙穿数孔,把烤叉从排骨面插入,在木炭火上先把排骨烤透,反过来再烤带皮的一面。边烤边用刷子蘸花椒盐水刷于排骨上,使其渗透入味。烤制时间需要4个小时以上。

  清光绪年间,慈禧“庚子狩”返京路经淇县,当地衙门给慈禧操办的御膳上就有“烧臆子”,是由开封衙门派名厨世家的第一代名厨陈永祥烤制的。陈家从此将“烧臆子”作为家传名菜之一,现由第五代传人陈伟传承。

  陈家烧制的“烧臆子”色泽金黄,肉嫩醇厚,皮松肉香,令人叫绝。食用时,再配以葱段、甜面酱等,辅以主食荷叶夹或者片火烧,味道更佳。

  炙子骨头

  “炙子骨头”是北宋时期的宫廷烧烤菜肴,极负盛名。这道菜选用的是羊肋肉(或猪肋肉)加工后进行腌制,再用木炭炉火炙烤,成菜时色泽红润,肥而不腻,嫩香滑美。

  烤制这道“炙子骨头”,除了烤制的时间、火候有严格要求外,取肋骨也相当有技术含量:要由腰窝处数起,每扇肋骨只取6~8根,肋骨上要带肥瘦肉2厘米;将每根肋骨从中截开,每节都是10~12厘米长;还要把每一端的骨膜刮开,使骨骼翘起。

  《东京梦华录》记载,炙子骨头是“天宁节”(宋徽宗生日)群臣祝寿时盛大御宴上的第二道下酒菜。不仅是北宋时皇宫的珍馐,也是南宋宫廷的传统佳馔。南宋末年,宋度宗为皇太后祝寿时,皇宫摆设御宴的菜单上,第二道下酒菜也是“炙子骨头”。

  到了元、明,烹饪专著《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和《多能鄙事》中又详尽记载了它的烹制方法,其后在中原地区一直盛传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