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亲爱的水工三组!

01.05.2019  00:12


水工三组

他们在基层一线激扬青春,他们通过锐意创新体现劳动价值,他们在工作考验中彰显坚强意志。从峡江水利枢纽到廖坊灌区二期等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的设计建设,从“鄱阳湖联合巡逻执法勤务指挥系统”编制设计到“三维协同设计”课题研究,都记录着他们辛勤劳动的身影。

近日,记者来到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分院,见到了刚刚在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上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的水工三组。当记者告知这一喜讯时,这些平均年龄33岁的年轻精英们难掩激动。今天,就跟随记者的镜头走进水工三组,探秘他们背后的暖心故事。通过他们,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江西水利人勇挑重担、建功立业、群英奋进、我将无我的卓越风姿。

用心去做

破晓的晨曦,惊醒了峡江一夜的安宁。

在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现场,有一个身影已经开始忙碌。

白天,与业主、监理、施工单位一道了解和处理工地问题。

晚上,细心计划、周密考虑,及时出具设计更改通知单和设计联系单,确保工程进度。

这是水工三组组长翟泽冰的日常。回忆起在峡江的日子,翟泽冰感慨恍如昨日。2009年,开始参与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工作。2012年,成为库区防护工程的现场设代人员(现场设计代表)。他说:“设代现场,不仅工程设计要有规可依,还要考虑到现场施工环境的制约,考虑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尤其对于“老表”的切身感受,是翟泽冰设代期间印象最深也是最牵挂的。因为牵挂,所以用心。他着力克服工地分散,道路难行以及前期资料精度和设计深度不够的困难,多次与地方政府和老百姓协调,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调整设计成果。

2013年,在吉湖交通桥的设计过程中,村民的房子位于引桥红线内,需要拆除。但在陪项目建设方向村民作了数次解释后,依然于事无补,引桥无法施工,灌溉水系也无法恢复。在与业主沟通后,只能通过增设安全措施、增加引桥长度、修改引桥平曲线等方式绕过村民房屋来保障桥两端村民的交通需求。尽管并不完美,而到了2017年,村民又同意拆除房屋,翟泽冰又重新修改引桥设计图纸,以保证工程的圆满实施。再如,陇洲抬田区内线路的改道、导托渠与高速公路交叉工程等变更设计中,翟泽冰都坚持了以人为本,工程因人而变的理念。

工地不歇、设代不止”,痴痴的坚持和默默的付出只为眼前的事业。2017年12月4-10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顺利通过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专家组的竣工验收技术鉴定。同年,12月23-24日,通过省水利厅工程竣工验收。

三维第一人

时代在发展,工作要创新。一个单位的发展,创新是不竭的动力。说起这个,不得不提水工三组痴迷于钻研、勇于探索创新的翁发根。

翁发根,同事尊誉为“院内三维第一人”,他善于捕捉三维技术发展方向,带领着水工三组探索运用三维配筋软件、三维参数化、GIS等新技术服务于水利工程设计,提升设计工作效率,实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

据设计分院邹晓勇副院长介绍,翁发根自担负起建立系统配置的重任后,购买了各种参考书,但仍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翁发根主动翻译英文帮助文件,像攻克山头一样攻克一个个难题,孜孜不倦、废寝忘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刚听到你们谈的问题,我有个办法,个人认为比较好用,我来演示给你们看,”“刚才的演示你记住了吗,这样,你自己动手操作一下,这个软件菜单多,一定要亲自动手才记得住”。这是“翁老师”在和新近的年轻同志交谈。黄芬、沈君榕、黎志敏、曾智超、邓博尹是这两年进组的年轻人。他们亲切地称翁发根为“翁老师”。“翁老师总是充满着热情和耐心帮助我们解决技术上的难题。

良好的工作氛围造就了干劲十足的三维小组。

到点了,同志们,吃饭去了!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干活撒…”“这段时间加班太晚了,今天真的扛不住了,不能再这样了!”“那你准备到几点”,“十二点吧”……

这是2016年院三维团队在共青鄱阳湖模型基地封闭办公的场景。体力和脑力双重透支,翁发根仍在坚持、坚持。

在这样的坚持下,2014至2017年短短四年间,设计院三维团队迅速成长,克服困难。从“”到“”,再到能够自己定义环境、三维建模、碰撞检查、模型配筋、二维抽图、漫游渲染。

高原红

头顶万里骄阳,脚踏五尺长江,滚烫的堤,六级的风,棉船也有高原红……”彭泽棉船怎么会有“高原红”呢?

时针拨回2016年7月8日。

7月2日至3日,赣北地区遭遇强降雨侵袭,同时由于受长江中下游干流洪峰影响,鄱阳湖水位首次超过警戒线。水工三组多名同志随同专家组奔赴新洲、棉船州、康山大堤等抗洪一线指导防汛工作。

翟泽冰在专家胡永林同志的带领下,白天巡堤查险抢险,晚上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和涵闸各项参数,研究提出深水涵闸的防汛抢险预案。牺牲中午休息时间,沿着全长32.6公里的大堤逐个巡查22座穿堤建筑物,走访当地群众、水管员,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在这个过程中,顾不得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脸上的皮肤由白变红、由红转黑,这便有了“高原红”小翟。

据刘洋回忆,那时候每天七点多就奔赴堤上,由于负责地段多,有时上午在饶河、下午在畲湾,晚上可能又出现在乐丰。每天深夜回到住地,把一天巡堤的险情、处理的方案及照片整理好报给专家组。仅7月17日一天,跑遍了中洲、向红、碗子和问桂道4条堤,堤上行程100多公里。至今,他依然清醒记得,专家组组长詹青文交待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有饭要吃饱,吃了这顿下一顿还不知道在哪里吃,晚上随时做好抢险的准备”。

哪里需要我,我就出现在哪里”。2016年防汛期间,水工三组的同志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把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范灾害、化解险情放在第一位,舍小家,顾大家,不计个人得失,得到了当地民众的一致好评,圆满完成了防汛任务。

据了解,水工三组成立于2009年,13人中35岁以下人员8人。大都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往往是孩子还小,甚至出生第二天就离开家庭,投身工作。在孩子眼中,他们是“奇怪”的家长,“常常早出晚归,还要拉着我们陪班”。家人对这种工作状态由“不习惯,争吵”转变为“习惯,理解”。这种内心的愧疚和艰辛只能他们自己去体会。

一花独放不是春,满园春色花满园”。他们的岗位并不显贵,但他们的精神弥足珍贵。作为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一员,水工三组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将在全省水利系统树立起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壮哉中国梦,美哉劳动者。让我们在这个孕育希望的季节,致敬,水工三组!致敬,辛勤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