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舆情一周综述:“川医”校名之争引热议

26.06.2015  13:07
原标题:教育舆情一周综述:“川医”校名之争引热议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显示,本周涉教育媒体报道为30.08万条,微博言论

110.36万条,微信文章2.13万篇,信息总量增加22.65%。教育议题中,教育管理最受关注。此外,校园暴力、校园安全等话题也收获较高关注。

本周全国教育新闻转载量排行

从媒体转载量来看,泸州医学院更名四川医科大学 四川大学发函反对、江西多名女初中生被曝围殴女生 砸脑袋逼下跪、辽宁一学校数百学生食物中毒 学校临时放假十天、北京一高中生在校内玩牌被停课跳楼身亡 学校判赔63万、湖北一学生举报教师体罚 曝光集体罚蹲、郑州一大学生公交上疑被陌生女用针扎 高烧不退、天津工大回应骚扰女生事件 涉事教师被停职、福建一初中生殴打老师 百名老师联名要求道歉、山东巨野县教师长期猥亵多名女生 一再上诉1年刑期变12年、厦门大学一90后博士女教工坠楼身亡 去年刚入职为媒体曝光率最高的10个教育话题。

川医”校名之争舆情关注度走势

6月16日,《南方都市报》以“泸州医学院更名四川医科大学 四川大学发函反对”为题率先报道了“川医”校名之争,称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引发四川大学不满,后者已向教育部发函表示反对,并向教育部和四川省提出行政复议。央广网、凤凰网、中国网等权威媒体和网易、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很快转载报道了该新闻。其中,网易、新浪、搜狐的单篇转载各引发超过万人参与讨论、跟帖均近千条。

6月17日,央广网发布文章指出,教育部早前已回应四川大学,称泸州医学院改名符合相关规定,并无不妥。该消息再度引发媒体高度关注,新一轮转载热潮随之而至。另外,多家评论也开始涌现,聚焦对高校更名现象的批判。如凤凰网评论称“川医”互掐是一场利益混战。《京华时报》评论认为,贪大求全的高校更名热该降降火。

6月18日,舆情热度逐渐走低,但争议还在继续。当日,各地纸媒如《西安晚报》、《成都晚报》、《齐鲁晚报》、《河南商报》等纷纷刊发相关评论,从不同角度解读“川医”校名之争。总体而言,多认为争抢双方都是功利主义心态在作祟,建议从制度入手刹住“更名热”。个别媒体认为,四川大学反对泸州医学院更名是以大欺小,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做法。

6月19日,有两篇新闻引发较多关注。一篇为《南方都市报》发布的“川大回应'反对泸州医学院更名':为私利更为公义”的文章。另一篇为澎湃新闻发布的 “川大抗议泸州医学院更名,教育部前官员呼吁取消高校行政级别”的文章。

6月20日,《东方早报》报道称,针对四川大学提出的行政复议,教育部规划司等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听取多方意见,暂未有明确结果。随后,舆情渐趋消退并保持平稳。

川医”校名之争事件媒体评论摘要

一些改名乃至纷争的本质,还是利益作祟、面子作怪,与学术倒没有太大关系。名字高大上了,一是图资源,二是图生源,三是图政绩。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不幸的是,四川的两所大学最近都“上火”了,一个是肝火太旺,两眼冒火,一个是急火攻心,心焦如焚。--《京华时报

学校改名升格的背后,校领导的官位和待遇会随之上升;当地大学级别越高,名字越响亮,也可能为地方主政官员的仕途添砖加瓦。在如此行政化推动的滚滚车轮下,高校更名变成名利战,独立的大学精神被官僚化的滚滚车轮碾压变形。--凤凰网

泸州医学院更名“四川医科大学”,争议将怎样终结?现在一切尚不可预料,倘若在协调之后,泸州医学院被改回原名,那无疑会引发更沸沸扬扬的讨论。倘若在协调之后,既成事实已无法改变,那么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重要的是,在又一起大学更名事件中,高校争校名揭了高等教育的短,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发现更名的制度性成因,并加以相应的改革。--《河南商报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呼喊已经持续了多年,然而却鲜有实质性进展,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与之相对,因为行政化、官僚化引发的教育问题却层出不穷。就连此次“川医”之争,权力干预也难逃干系。而大学跟风改名以及背后的急功近利的风气,也只有在“去行政化”的语境下才能刹住。--荆楚网

川医”校名之争网友评论摘要

川医”校名之争网友观点分布(抽样条数:1000条)

高校急功近利(31%)

网民“EECP”:就叫泸医不好吗?麻省理工也没更名叫马萨诸塞州大学,耶鲁也没更名叫康涅狄格州大学,哈佛,剑桥都不曾更名,根据本土命名不好吗?觉得名字不够高大上?做学术的那么浮夸妥当吗?

网民“来时月上弦”:改改名字忽悠高考填报志愿的高三学生,有了生源,可以向国家要钱。背后就是这样。

网民“夜非常美”:学校追名逐利。

更名乃形势所逼(24%)

网民“森林之王”:有很多学校更名是因为其前身名气不好,在社会上招不到学生了才改名的。

网民“暗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存在行政化、功利化导向。

办学质量更关键(20%)

网民“雅之博”:发我国高校应是脚踏实地地认真办学,切实提高自己的实力,而不该费神、费钱、费力地疯狂追求“高大上”的名字。

网民“阳光”:川大连这点度量都没有,真的遭到世人鄙视!用心办出自己特色!做好自己专业内当务之急!

高校竞相更名弊端多(12%)

网民“大爱中体联”:学校在更名时,往往就由行政拍板,再向主管部门申请,并没有就改名充分听取师生的意见。这样一来,学校在追求高大全过程中失去特色;而且学校原来积累的品牌也会在更名中被毁掉。

网民“游客”:高等院校决不能随意更改校名,它会扰乱整个国家得人才和企业的正常招聘,这种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支持泸州医学院更名(5%)

胡旭洋:没见过自家孩子改名还要经过隔壁家老王同意的。

网民“xiyihua”:泸州是四川省辖地级市,泸州医学院是四川省属高校,凭啥子泸州医学院就不能用四川打头的校名四川医科大学!

此次更名不妥(5%)

网民“熊明忠”:确实不妥,真不知道怎么行政审批的!

网民“闪亮的人生”:好多人都没搞懂,四川医科大学简称什么,简称川医,地道的成都人都叫华西医院为川医,这是明显的混淆。

其他(3%)

网民“alvinkong”:死要面子,没办法。当年高考时,我有个同学考上了湛江师范学院,别人跟他聊天时一定要说湛江师范大学,否则就会跟你吵架,真没意思。

舆情点评: 事件曝光后,舆论场上类似“追名逐利”、“抢占资源”、“政绩邀功”的评论比比皆是,显示出舆论对争执背后教育生态的关注。多数观点认为,无论是此次“川医”校名之争还是备受诟病的高校更名之热,都有教育功利化、教育行政化的影子。正如凤凰网评论所言,高校更名往往与各项教育资源挂钩,也与当校领导及当地主政官员的仕途升迁紧密相连,“在如此行政化推动的滚滚车轮下,高校更名变成名利战,独立的大学精神被官僚化的滚滚车轮碾压变形。

而从对事件本身的评论来看,这场校名拉锯战对涉事两校的声誉都产生一定影响。首先,对于川大,舆论认为其有“鸠占鹊巢”、“以小欺大”的嫌疑,也有网友认为川大的做法与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训背道而驰。其次,对于泸州医学院,舆论倾向于将更名行为解读为“换汤不换药”、“搭名校便车”、“误导公众”,视作高校更名追名逐利的典型。还有观点将矛头指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认为其间同样涉及各种利益争夺。综合而言,无论事件如何结局,这场校名拉锯战一方面需要涉事各方更多的反躬自省和协调沟通,另一方面也给教育主管部门敲了警钟,要尽快从制度上遏制高校更名之风,避免更名名利战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