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地图第十五期:舆论寄望依法治国

21.11.2014  17:55

图1:10月全国舆情预警地图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10月全国网络热点舆情事件共122起。经定量统计发现,10月舆情多集中在华东、华北等地。全国范围内,爆发舆情事件最多的十个省市依次为:北京9起,河南8起,广东、山东均有7起,山西6起,四川、云南均有5起,浙江、安徽、江苏均有4起。相较于9月,华东、西南舆情事件有所增加;华北、华南、华中、东北均出现下滑,其中,华南、东北下降幅度较大;西北地区舆情事件与9月持平。据监测,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香港‘占中’冲突19人涉嫌斗殴被捕 民众斥示威者”“我国拟删除贪污受贿定罪数额以情节定罪”“昆明通报晋宁事件:数百人互殴致8死18伤”“云南景谷发生6.6级地震”“山东蓝翔校长:‘倒蓝翔’势力中有国外势力参与”“天津贪官出逃伪装成买菜老汉 三轮车放百万元现金”“广东汕头父亲虐打儿子被拘 曾称打到天亮还没死”“香港特区政府与香港专上学生联会进行对话”“河北邢台市环保局回应‘为退出空气倒数第1喝彩’标语”为热度最高的10起舆情事件。

根据“10月全国各省区市舆情增量表”,10月全国范围的舆情事件与上月持平,共28起;地域性舆情事件与上月相比有小幅增加。北京、河南、广东、山东、山西、四川、云南的舆情事件均达到或超过5起,呈青色预警,其他地区均呈蓝色预警。

西南、华东地区舆情大幅增加

农村地区舆情明显增多

10月,西南、华东地区舆情有明显上升,西南地区环比增幅最大,达83.3%,华东地区环比增长26.3%。其中,山东、云南两省增幅最为显著。“山东聊城被扎针女婴体内取出12根钢针”“官方称中越边境食用野生动物属实 否认公车参与”等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关注和热议。华南、东北、华北、华中地区舆情事件数量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华南30%、东北20%、华北18.2%、华中8.3%,其中,黑龙江、河北、湖南下降幅度较大,“湖南吉首被查村官:我当官就为捞两个咋还违法了”“湖南汉寿一男子被抓进公安局身亡 亲属:警方告知系‘睡死’”引发关注。西北地区舆情事件与上月持平,均为5起。

从行政地域上看,10月的舆情集中发生在县级、地级市及以上区域。农村及乡镇舆情事件分别为9起、5起,其中,农村地区的舆情较9月明显增加。

月中有峰值 全月波动明显

10月日均舆情热点事件3.9起。上旬舆情热点平均约3.7起/天,下旬舆情热点约4.3起/天,下旬舆情热度高于上旬。舆情最高峰出现在10月14日和10月21日,两天各有8起事件。全月舆情波动明显,无热点事件密集时段。月初国庆7天长假内,舆情热度不高,10月1日仅有1起热点事件。

图2:10月全国舆情爆发频率走势(单位:起)

舆情聚焦吏治反腐和教育与就业

公共政策上升为民众关切议题

10月全国舆情热点话题共涉及35个领域。居前三位的是吏治反腐(27起)、教育与就业(14起)和公共政策(8起),三者合占39.8%。10月发生多起官员失联、官员死亡事件,加之反腐进入中外联合追捕外逃贪官阶段,令吏治反腐议题热度居高不下。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反腐日益深入发展,10月吏治反腐议题呈现出“网民讨论偏低、媒体报道积极”的特点。

10月,教育与就业问题持续占据公众视野:“武汉一高校内酒店组织卖淫”“央视曝初中课本现大量广告”,引发民众对教育领域权钱交易现象的担忧。公共政策方面,“二胎”政策、“带薪休假”政策、全民健身等话题因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受到较大关注。

图3:10月全国舆情热点话题分布(单位:起)

公安机关成为舆情焦点

纪检监察领域持续受关注

10月舆情事件所涉职能部门集中于公安、纪检监察、教育、司法领域。其中,公安机关以23起超过纪检监察机关跃居首位,从侧面反映反腐议题热度有所降低。“成都公安系统数名官员落网”“山西交警清一色路虎车队”等舆情事件令民众对公安机关的不信任感增加。教育部门涉及12起,“杭州高校宿舍煤气爆炸”“四川美院副教授强吻女学生”“教育部划出对高校教师师德‘红七条’”等掀起舆论热潮。此外,10月牵涉较多的职能部门还包括工商、财政、建设、交通、民政(分别为8起、7起、6起、6起)。与9月相比,10月“中澳联手追逃确定首批贪官名单”“美加澳成腐败子女村”等国际领域反腐举措引发较大关注。

法治才是化解暴力冲突的正途

10月的7起村级舆情事件中有2起涉及到征地拆迁。其中昆明晋宁发生的企业施工人员与富有村部分村民冲突事件,引起舆论强烈关注。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的责任、开发商的行为及如何解决农村征地冲突三方面。《新华每日电讯》指出,地方政府先兆管理缺位,必须严肃处理。长江网认为开发商的强硬态度是此次冲突的诱因。《人民日报》指出,法治才是化解社会冲突、从根本上解决暴力征地的正途。

可以肯定的是,该事件中,官方通报较为迅速,善用新媒体的舆情应对意识到位,处置态度明确,回应遵循“速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善后工作进展有条不紊。但应该注意的是,当地政府部门舆情监测不到位,危机敏感度差,既未及时制止双方冲突,甚至在3年的征地过程中,也未能形成基本的法治共识和有效的协商机制。显然,晋宁冲突不单拷问当地的应急机制,更在普遍意义上,为我们塑造法治化的治理方式提供了镜鉴。明确村民的核心诉求,应是官方化解舆情危机的根本着力点。

严重伤害未成年人的暴力案件成为新挑战

10月的乡镇舆情较7月、8月、9月有所下降,仅4起。但综合几个月来的数据显示,乡镇舆情中,关涉未成年人保护舆情事件较多。此外,县级舆情及省区市舆情事件中分别有2起、1起涉未成年保护。严重伤害未成年人的暴力案件成为新挑战,且县、乡、镇三级行政领域呈伤童事件高发的特点。

综合舆论情况,县、乡、镇三级属于网络舆论覆盖的薄弱地带,小事件一般不被关注,一旦发生重大伤害未成年人事件,舆论的关注度骤然飙升,甚至热度盖过任何舆情事件。舆论称,针对未成年人的极端伤害案件经常见诸报端,这反映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的理念远未在全社会得到充分理解和自觉实践,消除针对未成年人的各种形式的暴力是政府所面临的严峻考验,预防、制止和消除针对未成年人的暴力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需引导舆论正视官员的非正常死亡

吏治反腐依旧是关注热点。但在吏治反腐舆情中,官员的非正常死亡往往引发舆论猜测狂潮。10月,福建纪委官员办案期间坠亡,该事件甫一报道即被媒体大量转载,并设“福建坠亡纪委官员封闭办案期间表现异常”“福建一纪委官员办案期间坠亡 曾称被人设圈套”等吸睛标题。同以往出现的官员事件类似,网民言论呈现出“无下限调侃和讽刺”的怪圈,多数网友质疑事件背后存在隐情,要求调查,并拿出证据。

此外,还有网友呼吁理性面对官员自杀问题,关注官员身心健康问题。

当人们习惯性地把官员的非正常死亡与腐败、反腐联系在一起时,悲剧引不来同情,却招来了非议。这就需引导舆论正视官员的非正常死亡,新闻报道不要将事件敏感化,相关部门也不要将事件神秘化,用证据和事实说话。

娱乐化“蓝翔”背后隐藏对职业教育的焦虑

10月的35起市级舆情事件中涉及教育与就业8起,其中山东蓝翔技校系列事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在媒体的不断“深挖”之下,关于校长荣兰祥的超生问题、涉嫌拥有多个身份证、包养情妇、家暴等问题,以及蓝翔技校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可能存在的混乱被一一曝出。

综合舆论态势得出,蓝翔技校固然可能存在诸多问题,但作为我国起步较早的职教学校,它也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实际上,蓝翔更像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一面镜子,舆论对其的评价不应仅止于奚落与调侃。更为重要的是,从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上做出积极的改变。

此外,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引发舆论高度关注,中央主流媒体称此次会议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跨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网民全力支持依法治国,并展开了热烈讨论。外媒认为,四中全会是一个从治标走向治本的关键节点,预期打击腐败犯罪将进一步机制化。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