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解读:中国需要理性面对“成长的烦恼”

30.05.2014  22:20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何新田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见习分析师 时晓飞

   一、热点事件概述

  据媒体报道称,根据世界银行和IMF数据推算,中国将在“今年”赶超美国。

  世界银行4月29日在美国发布了其国际比较项目(ICP)研究报告。报告称,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11年中国经济规模已经上升到美国的86.9%。随后有外媒报道称,考虑到世行以2011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而中国经济增速在2011年后大幅超过美国,因此中国经济规模可能现在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世行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国家统计局“并不认可将其作为官方统计结果”。

   二、相关舆情走势分析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走势的讨论也是国内外媒体一个常见的话题。其中中国何时成为头号经济体是一个在过去十几年常被提及。自从1872年以来,美国就取代了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许多经济学家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总量要在2020年前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2014年4月底,国内舆论关注的主要相关话题是“IMF上调中国GDP增速至7.5%”、“中国一季度GDP”等话题,4月30日,“世界银行预测中国今年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成为众多外媒的当日重要新闻。英国《金融时报》网站4月30日报道称,这比先前所有的预测都早了几年,体现出中国经济目前对全球其他地方的重要性大大增加。随后香港大公网、和中国国际在线等媒体相继发布了“世行报告预测中国年内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消息,随后引发国内外舆论强烈关注。一些财经类媒体对此话题关注度较高,带动当天的相关舆情热度快速升温。

  由于“五一”假期因素的影响,5月1日到5月3日相关舆情热度出现了明显降温态势,相关媒体报道相对较少,对此话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一些财经类专业网站上和一些境外媒体上。5月3日,相关舆情热度下跌到本轮舆论关注的一个较低数值(1100余篇)。

  5月4日起,相关舆情热度出现再度升温,包括各国政府和国内外媒体在内的海内外舆论对此事件进行了全面关注,推动此事件相关舆情成为在之后的数日内持续维持高温态势。4日当天的相关网络新闻数量就较前日暴增数倍,超过5500篇。并在随后的5月5日、6日、7日形成了一轮舆论关注热潮,这三天的相关网络新闻均超过8300篇,7日这一数值超过9300篇。

  观察相关话题的微博关注度走势我们发现,微博平台上的中国网民对于此话题的关注度并不太高,其走势与媒体关注度走势类似。

  截止到今日(5月8日)15时,此话题的单日相关网络新闻超过3500篇,单日相关微博约2780条,数据显示,此话题舆情热度在媒体关注度上仍然持续升温的高温态势,但在微博平台上相关舆情热度已进入回落区间。

   三、网民观点:中国经济发展应理性看待

   为中国经济发展成绩自豪

  关中流(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超美国】世界银行日前发布报告,推算出按购买力评价(PPP),今天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虽然这个世界第一和我们的感受差距甚远,但毕竟是世行的正式报告,我们也懒得去探讨,被人说好总胜于被人踩!而且中国重新成为真正第一是迟早的事,反正我永远以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观察者网:【狮子这样醒来:图解中国外贸赶超史】世界银行日前发布一份报告,认为中国今年可能超越美国,摘得世界头号经济体桂冠。而在近十年间,虽然有些国人还对中国道路迷茫懵懂,或对现状忧心忡忡,或面对西方自卑不安,厚积薄发的“醒狮”已经大步流星地走在了“列强”的前面。

   中美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

  网民“圝我亦可往圝”:中国再有一百年也无法超越美国。除去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的科技、工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环境、军事、企业等,都无法与美国比较。还是那句话:人口多,底子薄。

  网民“简单任务Alex”:中国和日本加起来还不到美国的百分之七十吧?何况日本和中国不可能穿一条裤子。中日韩一体化才可能超越欧盟抗衡美国。

   经济发展百姓过得好最重要

  @遵义师院团委:【要好日子,不要虚幻的GDP全球第一】世行似乎很希望中国位居世界老大,因而在统计中采用了更能展示中国GDP总量的购买力平价法。但GDP带来荣耀,也带来危机和代价。

  网民“吴乐仔”:国家经济咋样是一回事,民众的感受则是另一回事。其实我认为就算中国经济全球第一了,也不值得高兴,第一,跟民众一点关系都没有,高兴的只有当官的,第二,光是经济领域,如果只把目前中国的人均GDP、经济自由度加起来的话,“经济大国”这个词说句好听的就是言之过早,说句难听点就是自欺欺人。

  网民“3368656910”:百姓过得好才有用。

   中国官方态度引热议

  网民“要比别人学习更多努力更多”:外媒报道:一年前,中国和相关组织还为此发生了激烈争辩。中国不希望这样的统计数据被公之于众,不希望成为NO.1。他们对该统计结果将给中美两国带来的政治影响力感到忧虑。知情人称:“他们软硬兼施闹了整整一年。中国痛恨这个数据。

  网民“万众”:名无符实,自不认可!

  网民“活得真实活得自信”:高处不胜寒?高吗?呵呵,世界第一经济体,毫无意义的头衔,负面作用倒是不小,不要是对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同胞们,多干干正事吧,总有一天会“”的哈!

  网民“冒险家OL”:本来都说贫富差距太大,要是顶了这个帽子 ,国内反应会不会更激烈。

   一个大而不强的中国

  上海对外热线的姑娘们:【中国经济成“世界第一”】中国经济规模在2014年底以前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GDP只是反映总体福利的一个指标,远远不足以考查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就人均GDP来说,中国还只有美国的大约1/6,这正是中国存在的一个问题,让中国感到棘手的是,其实它既富裕又贫穷。(据美国《外交政策》)

  网民“姑--且”:贫富差距也是世界第一了。

  网民“MM_田明”:警惕中国经济虚胖。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多个关键指标上实现“赶英超美”。继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后,中国相继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如此等等。

  网民“短发微扬”:中国目前的博士人数已经超越了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62年来没有获得过一项诺贝尔科学奖。哪怕十六亿人都是博士,没有发明创造,这些博士也等于零。

  网民“蓝色孤独0914”:中国贪官肯定超越美国很多倍,全球第一而且不止三年。

   应理性看待中国经济发展

  网民“GuGu_Sarah”:【荒谬的GDP全球第一】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经济规模将2014年超越美国成世界第一。国内没有兴高采烈,反引发反思狂潮…经历三十年不计成本的GDP赶超之后,因雾霾毒米、收入差距、文化丧失等原因,国人痛切地意识到只追求GDP的片面,GDP第一只会让人反思背后付出的代价。

  网民“张鹏44444”:回首30年中国成就毋庸置疑,虽然存在问题也是必然。

   四、国内媒体评论

   1.“中国经济超美国”说法离中国人的感受太远

  《环球时报》社评《“中国超美国”,世行说说我们》听听指出,虽不能将PPP称之为“胡说”,但“中国第一”这一说法离中国人自己的感受太远,它与当今世界现实经济面貌也有很大距离。中国的确在发电量、工业总产值、贸易总额等一系列重要数据上超过了美国,但谁都知道中国经济的质量仍然远低于美国,中国的先进技术、品牌拥有量、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等诸多方面都与美国有相当大距离。

  中国政府反对PPP计算方法,中国舆论也不像西方主流媒体对它那么热心,这是个好现象。这些反映了中国主流社会对于我国经济所处实际位置的清醒。当然,一些人完全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看PPP带来的这顶帽子也没必要。PPP的参考价值不是零,正确的做法是冷静对待它,尤其要冷静对待外界将这一算法对中国的套用。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的低调则反映出对现实的清楚认识。经济学家茅于轼表示:“中国经济规模巨大并不令人惊讶,但这是因为人口多。中国是大而不强。

  @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人均GDP还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2.中国需要冷静看待自己和世界

  《环球时报》社评指出,对中国有可能成为“总量第一”的预测,在中国国内也是双刃剑。它能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国社会的信心,但也会加大民众福利要求的压力。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国际话语权并不掌握在我们的手里。中国是“什么样”大体上由西方说了算。但中国“怎么做”总体上我们自己说了算。对这个关键性差别我们必须十分清楚。世行报告有可能对西方主流社会形成刺激,从而成为西方以“认真方式”谈论“中国超越美国”的开始。世界看中国的方式和与之相关的心理将进入新的过渡期。中国也需进行相应的心理调适。我们不能因为别人“”我们就信以为真,妄自尊大,但我们也不能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为中心,中国第几完全凭我们自己说了算。

   3.应理性看待“中国经济规模世界第一

  2014年5月8日,《人民日报》国际论坛发表评论指出,应理性看待“中国经济规模世界第一”。文章指出,首先,使用购买力平价法衡量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统计学上并无不妥之处。世行关于“中国经济规模世界第一”的判断在一定意义上是统计指标调整的结果。其次,无论是市场汇率法还是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无法真实反映一国的经济规模。近年来,国内外都在探讨衡量一国经济规模更加客观全面的指标体系,如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第三,即使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超越美国也不意味着财富总量成为世界第一。讨论一国经济规模的实际意义时必须要考虑到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存在的局限性。第四,对待经济规模总量指标,内部与外部的关注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外部世界更关注总量指标,而本国公众更在意人均指标。

   五、外媒评论

   1.世界即将迎来美中“换岗”时刻

  奥地利《新闻报》称,“中央帝国正式回来”。文章说,19世纪末至今,美国一直是全球头号经济体。现在看来中国可以重新夺回这一地位。《柏林日报》表示,西方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面临新兴经济体的挑战,未来中国将逐渐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

  瑞士《商报》将美中可能的易位称为“换岗”,称2014年世界经济将迎来一个转折点。美国140年的头号经济体地位将不保。尽管如此,两个重量级国家未来仍会处于竞争状态,美国不会轻易让出第一的地位。

   2.两种GDP计算方法存在明显差异

  英国《金融时报》5月2日评论说,中国经济“超车”是一个数字游戏。从人均数据来看,美国要比中国富裕5倍,而且绝对数据基本没有揭示中美两国在医疗、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差距。英国《经济学人》刊文说,比较国家之间经济水平差距最直接的方法是把GDP按照市场汇率转为一种货币(通常是美元),以此方式来看,中国经济仍然比美国要小43%。

   3.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韩国《首尔经济》文章分析说,中国的贫富差距在继续拉大,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称号对中国意义不大。日本《产经新闻》称,依赖高消耗产业和房地产来推举数据的中国经济被认为“有健康问题”,是否能够持续增长值得质疑。英国《泰晤士报》则发文质疑中国经济未来增长速度的可持续性,文章称,中国新的领导班子正试图把中国从生产转向消费,要面对中国人口不断老龄化、中国教育以及此前的独生子女政策遗留下来的劳动力减少严重损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六、专家观点

   1.统计局专家:购买力平价法高估中国GDP

  中国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表示,由于研究方法上仍存在问题,世行报告该项研究不够完善,使用PPP得出的GDP总量和人均水平有明显高估。国家统计局不认可该数据为官方统计结果,而这一判断也得到国际比较研究最高决策机构的认可。专家指出,按照ICP发布的结果,中国物价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0%,是美国价格的54%,甚至比非洲许多国家都还要低。这种对价格的低估导致人民币的购买力被明显高估,从而导致GDP规模被高估。这次世行公布的预测不是简单的把我国的GDP用汇率换算后跟美国的对比,而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真实比率。实际上,汇率起伏和价格水平导致的差异早已被经济学家关注。从1995年开始世界银行按照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公布两套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结果,中国的物价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0%,只是美国价格的54%,中国的价格水平甚至还低于非洲的许多国家,这和很多中国百姓的感受并不相符。北京师范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邱东指出,中国的总量GDP数据很高,但是中国为GDP付出的资源上、环境上的代价非常大,中国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经济结构比较差,这些在GDP统计上是得不到反映的。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经济总量变大的同时,人均水平GDP仍然较低。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认为,世行的这个报告是需要正面来看,但不应过分夸大,中国今年或将成为全球最大世界经济体的结论是相对合理的,严格来说,中国的经济规模可能两三年前就超过美国了。另一方面,人均GDP和国家经济总量是两回事,中国的福利落实到个人身上,没有美国那么好,但是不能说总量没有美国大。

   2.中国要赶超美国仍需很多年

  7日,有外媒报道称,曾经长期担任美联储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本周三在美国外交理事会就当前国际局势以及未来经济发展态势发表讲话时表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但有关中国经济规模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中国经济超美的是与非》一文,强调即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人均GDP只排在第99位,远远落后于美国的第12位。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社评《中国远非世界首强》,认为中国巨龙正在腾飞不可否认,但是中国仍不是一个全面的超级大国。经济成功必须参照GDP以外的其他标准。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克服许多问题才能真正与美国抗衡。

  BBC首席经济记者岳琳达博士也认为,人均生产总值要比整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更加重要,而从这方面来看,中国要赶超美国还需要很多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官员史蒂芬?施瓦兹指出:“你可以预期人口更多的国家有更大的产量,但按人均计算中国仍然很穷。” 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马克?佩里称,去年中国的人均GDP是9844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这是美国在1912年首次达到的人均经济产出水平,这是100多年前的事了。

   七、舆情点评

   1.世行报告结论引全球舆论关注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2014年4月29日,世界银行发布的2011年“国际比较项目”报告通过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作出预测称,今年中国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头号经济体。随后的4月30日起,“世界银行预测中国今年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成为众多外媒的当日重要新闻。有评论称,假如世行报告这一结论为真的话,这无疑将成为世界经济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因为自1872年美国超越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以来,这一纪录保持了140多年。

  由于世界银行的这一推测显然比之前业内人士预测的时间提前了很多,相关话题引起了国内外各方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海内外各方舆论对此话题的强烈关注带动相关舆情热度快速升温。

   2.中国经济超越美国时间众说纷纭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中国何时成为头号经济体是一个在过去十几年常被提及的话题。自从1872年以来,美国就取代了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许多经济学家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总量要在2020年前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自从2003年以来,对中国经济超越美国的时间的预测呈现日益提前的趋势。

  早在2003年,美国高盛集团第一次为“金砖四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预测时就预计中国可能在2041年超越美国。2009年11月份,高盛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高盛资产管理公司前董事长吉姆?奥尼尔预测中国可能在2027年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届时经济总量将达21万亿美元。

  2013年11月,英国渣打银行发布针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特别报告,报告预计2022年中国GDP总量将首次超过美国(此前的2010年该银行曾预测这一时间为2020年),但2022年中国人均收入可能仍不足美国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2010年12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提出一套推算模式,推估中国可能在2019年成为世界经济龙头。 2012年4月17日,美国著名财经专栏作家罗伯特?萨缪尔森预计中国将在2018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

  2011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发布报告称,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最新搜集的经济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早在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就超过了美国。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为14.8万亿美元,高于美国的14.6万亿美元。

  2012年11月,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计中国可能最早会在2016年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

  2013年8月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蒙预测,中国如果保持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将有望在2025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013年12月26日,英国智库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将于2028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2014年4月29日,世界银行在美国发布了其国际比较项目(ICP)研究报告。世行报告称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11年中国经济规模已经上升到美国的86.9%。该报告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美经济的预期称,在2011年至2014年期间中国经济将增长24%,而美国仅仅增长7.6%。如果忽略支出结构以及通胀程度的变化,那么2014年全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出美国0.12%。

  美国《赫芬顿邮报》对此话题的报道更是称,考虑到世行以2011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而中国经济增速在2011年后大幅超过美国,因此中国经济规模可能现在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3.国际舆论赞誉与质疑并存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国际舆论对于这件事情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然而观点呈现出捧杀与唱衰齐鸣的态势。有的媒体认为中国正在改变世界经济的版图,瑞士《商报》将美中可能的易位称为“换岗”,称2014年世界经济将迎来一个转折点。奥地利《新闻报》称,“中央帝国正式回来”。《柏林日报》甚至表示,未来中国将逐渐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质疑世行报告的声音在在国际舆论场上成为主流论调。有许多国外媒体并不看好这个预测,认为这一结论不过是个由于统计方法不同造成的数字游戏。有媒体指出,即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意义也不大,因为中国仍旧面临着人口第一大国,人均收入水平低,贫富差距大,分配不均以及老龄化严重等很多国内问题,中国的经济能否持续增长仍然值得质疑。英国《金融时报》的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就此指出:中国超越美国将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时刻,但它还没令人瞩目到一些人所担心、另一些人所期望的程度。世界银行新近修订的经济数据并不代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中国仍然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另一方面,美国的霸权仍会持续多年。

  而中国国内也有许多经济界专家表达了类似的意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任若恩认为,当下从国内来说更需要直面经济结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从目前一些发达国家表态来看,简单因为总量增长就要求中国要去承担人民币升值等做法既荒唐又不现实。

   4.国家统计局对世行报告的态度引各方热议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世行这份报告的态度也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世行报告中称,参与研究的中国国家统计局否定了这一结论,对该研究的计算方法“持保留态度”。中国国家统计局不同意将研究人员估计的数据列为官方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专家回应称,涉及中国的主要数据不能充分反映中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比较结果低估了中国的物价水平,高估了中国的GDP规模。

  对此国外媒体观点呈现较强负面倾向,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愿承认是因为中国想要在崛起的时候隐藏自己的雄心,认为中国谦辞老二、老大都是出于不想承担与经济大国地位相对应的国际责任的考虑。还有观点认为世行报告里的相关数据是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而国家统计局不承认世行报告结论是因为数据存在造假嫌疑。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盛顿邮报》等西方媒体网站文章随即称中国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基础性数据的质量。中国的GDP统计数据不大可靠。有经济社会学者甚至称“这都是中国统计数据造假惹出来的‘祸’”。

   5.购买力平价计算结果不符合中国实际

  美国《华盛顿邮报》文章指出,通过购买力平价法对中美两国GDP进行比较存在局限性。由于在国际贸易中必须以汇率作为付款的基础,因此在比较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时汇率法无疑更显重要。如果按汇率计算,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经济规模超过16万亿美元,是中国的两倍。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经济再过10年甚至更久也赶不上美国。

  美国金融分析师格雷格?麦克布莱德也认为,虽然PPP消除了一些统计失真,但误差仍然很大。境外网站BWCHINESE中文网文章称,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靠谱”。该文指出,形成巨大差异的因素之一就是对中美两国货币汇率标准。以2011年年末为基准,当时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在6.3左右,而ICP报告中所给出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则为3.506。

  曾为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副编审的知名学者邓聿文指出,世行报告称中国今年GDP可能超美的消息引发了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但与此同时美国密歇根大学发布的有关中国贫富差距的报告却没有像前者一样受到广泛重视。后者指出,中国2010年的基尼系数为0.55,贫富差距已超美,位居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列。中国GDP超美固然可喜,但如果没有看到或无视中国严重的贫富差距,则像盲人摸象一样顶多摸到了中国这头大象的一半。只有把两者合起来,才能得出一个大致完整的中国印象。

  “新华视点”微博就此发表评论指出“佳绩是中国近来迅猛发展最好见证,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最终目的是为人民谋福祉,不管什么算法,最终衡量中国发展水平的是人们的实际感受。

   6.中国必须面对“成长的烦恼

  2014年5月8日《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如何看待这一结论不仅事关对中国经济地位的判断,而且也关系到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判断。《环球时报》评论认为,对中国有可能成为“总量第一”的预测在中国国内也是双刃剑。它能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国社会的信心,但也会加大民众福利要求的压力。

  有分析指出,在全球化经贸格局下,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十余年的中国经济正在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今天的中国正在用出色的成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独特的智慧与魄力,世界大家庭开始接纳中国并赋予她越来越多的期望。因此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日益增长,中国已经引来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国际舆论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讨论也会与日俱增。在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中国似乎是在突然之间被推上了世界经济舞台的最前沿;而众多新颖而繁杂的国际游戏规则也纷至沓来,中国需要逐步熟悉和面对来自各方的毁誉并存的嘈杂的国际舆论场。这也是中国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成长的烦恼”。

  而在这个西方舆论依然呈现主导态势的国际舆论场里传来的也不可能是总是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批评与质疑。这些批评和质疑有的是出于恶意的诋毁与攻击,有的是善意的提醒和担心,以及许多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和争议。而如何具体分析和应对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观点与质疑考验中国自身的信心与能力。在如何在国际舆论应对过程中消解各方的猜疑与分歧考验中国政府的决心和智慧。当中国能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批评和指责时,中国才能够成为一个成熟的大国。而在这一点上,中国与西方社会展开全方位的沟通和交流也就必不可少。

   7.中国需要理智面对国际舆论

  5月6日的人民网财经频道评论《世行称中国经济年内超美 如何面对“捧杀”?》指出,对中国经济前景,一些西方舆论上向来有“棒杀”和“捧杀”两派。“棒杀”派经常鼓吹“中国崩溃论”;而“捧杀”派则经常鼓吹“中国责任论”,这种论调听起来悦耳,但危害一样巨大。“中国的经济今年底超越美国”的论调似乎给中国的怀疑者当头一棒,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捧杀”之嫌也会影响人们对真实国力的判断,同时给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者找到哄抬人民币汇率等的借口。而无论如何,我们都应清楚地认识到美中经济差距之大,立足本国,放眼全球,内外兼修,不断地在综合国力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上下足功夫,让全体人民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

  对此问题,中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也曾撰文分析指出,伴随着中国自身国力及其在国际体系中结构性位置的不断提升,中国责任论很可能成为主导性的国际舆论环境。而中国在经营自身的责任大国形象过程中需要慎言慎行,不应主动承担过多的责任,更不要去抢美国人的责任。

  5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无论是以哪种方法来估算中国的经济规模,仅靠总量指标排序都无法改变现阶段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特征。中国民众对待“中国经济规模世界第一”没有出现西方所预想的反应,显示民众更加趋于成熟和理性。近年来,中国政府的发展理念也在倡导淡化国内生产总值导向,追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均衡与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会因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简单排序而改变既定的发展方向,当然国际社会也不应该因此对中国发展水平做出不切实际的评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是为人民谋福祉,对中国人而言,不管什么算法,最终衡量中国发展水平的是人们的实际感受。对中国而言,这个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称号也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但中国更要清醒地看到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认识到经济大国并不等于经济强国。在纷繁嘈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中国最需要的是静下心来,躬身而行,少说多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切实解决现实问题,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谋发展,如此才能真正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