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解读:释永信被“实名”举报引发的舆论风波

29.07.2015  14:40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7月1日以来,“少林寺”话题相关舆情已经出现了三轮舆论关注热潮。

第一轮舆论关注热潮的峰值出现在7月6日。当天,众多网络媒体报道称,7月4日起,由河南卫视与少林寺联合推出的大型少儿户外真人秀《少林英雄》在嵩山少林寺举行开机发布会,引发社会关注。

第二轮舆论关注热潮的峰值出现在7月16日。当天众多河南省媒体报道称,在“一带一路”战略举世瞩目成为热点的同时,一场声势浩大的“少林丝路行”活动即将开启,少林僧人将行遍“一带一路”沿线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其间举办100场国际文化交流会,拍摄100部专题片、1000部微视频,将少林文化沿着“一带一路”传播至世界各地。当天,释永信为“少林丝路行”北京组委会办公室揭牌。相关报道再次引发舆论热议。

第三轮舆论关注热潮自7月25日开始出现,网络上一则《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这只大老虎,谁来监督》的帖子,举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存在贪腐行为且私德不检,署名为“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少林寺知情人士代表释正义”,还留有一个“133”开头的郑州地区电话号码。一石激起千层浪,该帖迅速在网络上热传。7月26日晚上,少林寺官方网站挂出一则报案材料,被控告人正是网帖署名的释正义,控告单位为中国嵩山少林寺。这一事件迅速被多家媒体关注,引发网民热议。

7月1日以来各类媒体报道排行

少林寺回应社会质疑

1.少林寺官网报案为方丈辟谣

7月26日,嵩山少林寺官方网站公布一份报案材料,称有人在网上发布实名举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系恶意侮辱和诽谤,迅速引发各方关注。

该材料称,2015年7月25日,一位自称“少林寺知情人士释正义”的人在网上发布“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这只大老虎,谁来监督”的帖子,以实名举报为噱头,发布了诸多毫无事实依据的不实言论,对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进行无中生有、恶意编造的侮辱和诽谤,严重损害了释永信方丈的名誉,对少林寺及少林僧团的名誉和形象也造成了严重损毁。鉴于此,少林寺请有关部门尽快对造谣者依法进行查处。

据《京华时报》报道,7月27日下午,少林寺寺务处释延芷法师回应:少林寺僧众中并无“释正义”一人,他们希望媒体和公安机关尽快揭露出真相,还他们清白。“少林寺景区周边环境治理,少林寺为了维护佛法侵害了他们的利益。之所以会出现诽谤,可能是因为周边拆迁矛盾引起。

据媒体报道,7月27日,少林寺向登封当地警方报案,称举报人侮辱、诽谤,要求警方尽快依法查处。当地警方受理举报并已展开初查。

2.少林寺外联处主任郑书民回应媒体质疑

据澎湃新闻报道,7月27日,少林寺外联处主任郑书民就近期的争议话题对澎湃新闻做出回应。

澎湃新闻:这两天,释永信方丈被网上实名举报的事还在持续发酵。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近年来,网络上关于他“嫖娼被抓”、“海外30亿美元存款”、“德国别墅”、“跟明星有染”、“包养女学生”等丑闻传言不断,私底下,他面对这类外界的声音是什么态度?

郑书民:他有一次说,别人骂我们是因为很关心我们。我们做的不太好,不能让他们满意,我们要努力做得更好。还有一次,他也说过,我们做的事,别人可能是不了解,因为文化有过断层。“文革”以后,(人们)对佛教的认识有偏差,需要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

澎湃新闻:这次实名举报的“释正义”,你们认识这个人吗?他有跟少林直接联系过吗?

郑书民:我在少林这么多年,从没听说这个人。没这个人。

少林寺是一个大家庭,因为清规戒律、伤害宗教感情等各种各样的缘由前前后后遣散了一部分人,包括利益不合,也开除了一些出家人。要达到每个人满意不太现实,这么一个千年的大庙,也不可能为一个人网开一面。

澎湃新闻:在你眼中,释永信方丈是个什么样的人?

郑书民:这点上我感觉我是很有说服力的,因为我就在他身边。他在我眼中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随和,很宽容,没有打骂过人,也没有愤怒过,从来说话都是慢悠悠的。我也从没见过他跑步,哪怕下着大雨,也是两手背在身后,慢悠悠地走路。不急不躁,不温不火。

但是所有人也都很怕他,有威严。其实我也很怕他,他不会批评人,但是说话的声音稍微变个调,我就感觉脸上挂不住了。

3.举报人“释正义”不愿露面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7月27日,少林寺外联部负责人对记者说,“举报人在举报材料中自称‘我们少林弟子们',但少林寺根本没有’释正义‘这个名字。用的是化名,又何谈实名举报?

7月26日晚上9点02分,记者打通了举报材料中留下的“释正义”的电话,“释正义”称材料中所有内容都是真实的,记者可以随便转载。记者提出当面核实材料并约他见面采访,遭到拒绝。

记者问其真实身份,“释正义”说,“释正义”代表所有看不惯释永信目前所作所为的人,真实身份不便透露。并称公开举报“没有个人原因”,他与释永信“没有任何个人恩怨”,纯粹是因为看不惯释永信把少林寺变成目前这个样子。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7月27日,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大梁称,《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这只大老虎,谁来监督》一文以实名举报为噱头,发布了诸多毫无事实依据的不实言论,而该谣言已经被部分不明真相的媒体或网友大肆转载。“其中,对释永信方丈无中生有、恶意编造的侮辱、诽谤,不仅对释永信方丈的名誉造成了恶劣影响,更对禅宗祖庭少林寺的名誉及少林僧团的形象造成严重损毁!”他认为,发帖者行为已经构成侮辱、诽谤罪。

钱大梁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少林寺复兴以来,少林寺变成利益聚集地,网上不实传言太多,不乏自我炒作和污化少林的言论。举报的内容目前尚没有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无法证实或证伪。“举报方有自己的利益诉求,通过编造故事,绕一大圈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钱大梁说,“树欲静而风不停,很多问题发酵到现在这个地步,也该彻底解决了。

网民热议:少林寺谁来监管?

部分网民观点摘编:

1.天下何处是净土

花雨黯:普天之下,何处是净土!阿弥托佛。。。。。。

2.释永信或有问题

qq87626030:凡是被举报者,大都有问题。

dfgfmjgiodjgop:脱了袈裟换西服的话,其实长得蛮像的。挺期待这位被查后汪峰的反应。

111: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3.质疑少林寺回应

留住你:举报后没查少林寺就断定是诽谤,足以看出少林寺有多不可思议。

雪片:举报者是否有罪,应有执法部门查实后定性,是你少林寺定性的吗?典型的没常识。当年刘铁男所在单位不也极力澄清吗?

小董:都跳出三界外的人了,功名利禄本应都是身外之物,有则无,无则有,还要为这些事情叨扰。如果是真的,那么出家人不能打诳语,如果不是真的,那么出家人更应该对这些东西付之一笑。

4.举报背后或另有原因

茗烟:有些人想将少林寺上市,结果释永信不愿意。自然有人诽谤了。

5.少林寺应由谁来监管?

三明道长:有经济就有腐败,缘于经济有否可靠的制度监督,没有什么高风亮节,更没有洁身自好,这方面菩萨也没用,少林寺由谁来管?是不是由佛教协会来管?监督制度如何?和尚开着奔驰宝马满大街跑有没有呢?这些的这些都需要不一般的调查。

中国梦:又一个以单位名义回应。私人生活,单位知道吗?对举报事件进行调查,若举报属实,对有权发布此回应者进行严肃追责,追究其刑事责任!

舆情点评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7月25日,在一些网络论坛和微信上,一位自称“释正义”的网民发文举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引发7月以来已经两度升温的“少林寺”舆情再次走高。

少林寺随后展开危机应对,26日晚在官方网站发文辟谣。27日就此事向当地警方报案并称诽谤或因周边拆迁引起。登封市公安局回应已受理少林寺报案,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此次“举报释永信”引发的网络舆情已是沸沸扬扬,媒体和网络上出现了各种臆测。

网民对此多有议论,认为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佛门也需要有制度性的监管。不少网民追问少林寺监管机制:少林寺该由谁来管?是不是由佛教协会来管?监督制度如何?如果释正义举报内容是真实的,释永信该谁来查?如果释正义的举报内容不实,又该由谁还释永信一个清白?有微信文章即指出,“作为一佛门宗派的方丈,释永信是出家人,是宗教人士,既非官员,亦非党员,和我们常谈的'老虎'八竿子打不着。释永信并不在纪委的管辖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少林寺也不能证明释永信清白。即便少林寺发布了相关信息,舆论也不会轻易相信。”

7月27日中午11时许,《河南日报》官方微博对此事发出评论称,“举报释永信”必须水落石出。是据实举报,还是造谣诽谤?这既关系释永信及少林的声誉,也影响佛教和河南的形象。类似传言,此前有过多次,总是不了了之--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少林寺既已报案,就当查清并昭告天下!

然而从组织权责方面分析,有微信文章认为还释永信大师一个清白有点难。从主管机构上说,少林寺作为宗教机构是由河南省民委(宗教局)宗教一处管辖,宗教一处负责河南全省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事务管理、协调处理相关的矛盾纠纷、指导相关宗教团体依法依章开展等工作。但是,僧众的道风建设问题以及寺庙的人事问题主要是佛教协会管理,相关宗教管理部门一般并不直接插手。因此要调查举报释永信大师事件,需要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会负责。但问题在于,释永信同时是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会能否不受会长的影响而独立进行调查,恐怕还是舆论关心的问题。如果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同样“一把手”监督困境,以及自己调查自己的嫌疑。这样的调查结果也难以有效平息舆论质疑。

因此,舆论寄望少林寺报案后,司法作为为事件最终定音。有意见认为警方既已受理,那么就有责任查清是否涉嫌诽谤。东方网评论《释永信是不是“老虎”,我们坐等真相!》则更进一步指出,这一举报事件涉及法律威严、少林清誉与公众知情权,不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于那些旁观的看客而言,也不必因个人好恶而急于下结论,先入为主地给别人安插罪名扣帽子。坐等真相无疑是一种更加理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