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舌尖找回当年的感觉 听农民谈“养地”
1月6日,遂川县于田镇中洲村的“田秀才”郭利华在田间给乡亲传授管理种菜技术。据悉,该县200多名“田秀才”“土专家”,利用农闲时节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为乡亲进行现场技术指导。通讯员 李建平摄
开栏的话: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省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之年。贯彻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省上下正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的新风尚、新作为,奋力迈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新步伐。本报今日起开设“记者走赣鄱·记录2016”栏目,把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与贯彻落实省委的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努力反映我省在开局之年改革发展的新探索、新经验、新成效和新风貌。敬请读者关注。
1月2日下午,在靖安县高湖镇古楠村,刚从农民家里买了50公斤晚米和10多公斤蔬菜的南昌市民王晓青对记者坦言:“小时候,感觉饭有饭香、菜有菜味,食欲大开,欲罢不能。如今在城里买到的米、菜‘食之无味’,舌尖再难找回当年的感觉。”
与年逾五旬的王晓青一样,近年来,每逢节假日,有不少的都市人纷纷驱车到乡村农民家,购买农民自己种的“土米”“土菜”。人们不禁要问,在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日渐丰富的今天,都市人缘何还要“百里迢迢”下乡,花高价从农民手中购买“土米”“土菜”呢?
岁末年初,记者在南昌、宜春、上饶、抚州等地的田间地头,向10多位农民、前来购买“土米”“土菜”的都市人“刨根问底”。
“是耕地生了病哦!”冬阳下,正在农田里给红花草施肥的上饶县董团乡中巍村农民何宗主一声叹息。
“耕地也会生病吗?”面对记者的询问,何宗主实话实说:“前些年农家肥用得少,主要靠多施化肥、多打农药来夺高产。这一来,耕地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虽说产量上去了,但谷子农药残留量超标,当然是饭不香,菜无味。”
“现在人们对农产品质量需求日益提高,我开始琢磨给‘亚健康’的耕地做‘保健’了。”去年底,何宗主在承包的270亩田里全部种了红花草。他计划通过三年恢复种红花草来改良土壤、培肥农田。他自信地说,三年后,种植的有机稻不但能让人们在舌尖上找回当年的感觉,而且亩产能过500公斤,亩产纯收入过千元十拿九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