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花木兰》打动“纽约客”

12.03.2015  01:49

3月8日演出照片

人民网纽约3月10日电 (记者 李晓宏)当地时间3月8日下午1时,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一柱光波伴着袅袅烟雾倾泻而下,打亮了舞台一隅席地而坐的一群金发娃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36名美国儿童在一位老师的引领下,用中文齐声背诵《木兰辞》。稚嫩的童音,拉开舞剧《花木兰》的帷幕。

如梦如幻的光影中,衣袂飘飘的少女木兰起舞,一套糅合中国古典舞、芭蕾和武术的舞蹈动作,让观众眼前一亮。她离开织机,依偎老父膝头。少顷,取走父亲手里的战盔,又拿起一节长棍。伴着猎猎旌旗、隆隆战鼓,木兰手中的长棍舞动如飞、挟风带雷。舞剧以柔性的力量,开启第一幕“从此替爷征”。

接下来,“万里赴戎机”、“将军百战死”、“送儿还故乡”三幕渐次推开。唯美浪漫的色彩、精湛曼妙的舞姿、时尚清新的音乐、跌宕起伏的剧情,使长达两小时的表演扣人心弦、高潮迭出。当天,能容纳2600人的剧院,几乎座无虚席,掌声此起彼伏。

演员的舞跳得真好,表现力很强。灯光、音乐、服装都很时尚,整台舞剧感觉很美。”白人女青年艾瑞卡曾从迪士尼动画片中认识“木兰公主”。她经常来林肯中心看演出,得知该剧信息,随即买票,想看看“中国舞剧如何讲述这个传奇。

曾在华尔街一家银行工作的艾丽莎,对异域文化感兴趣,退休后开始学气功:“这台舞剧,西方的芭蕾与东方的武术交织,很有味道。

既不失传统的根,又自在地接受现代元素。”舞剧《花木兰》创作团队在用舞蹈这个世界语言,探索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这是一个讲述爱和勇气的故事。”白人小伙格内尔冲身边的女友眨眨眼,“它让我想起歌德说过的一句话,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前行。

女性不仅是独立的,而且是独特的。该剧的一大亮点,是全新的性别视角。除了展示木兰在男性世界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还突出了木兰眷恋家园、喜爱红妆的女儿情怀,彰显“她力量”和“她智慧”带给世界的美感。

现场观众的艺术水准相当高。”花木兰的饰演者潘翎娟坦言,登上这个号称“世界舞蹈艺术试金石”的舞台,心情有些忐忑,担心观众能否看懂和接受自己演的角色,“令我感动的是,每当我用舞蹈诠释内心情感或矛盾或挣扎或惊喜时,就有掌声响起。观众懂我。

木兰吻了我。”一个4岁的黑人男孩一脸快乐。观剧结束后,朗诵《木兰辞》的小朋友们争相与潘翎娟合影。他们最小的4岁,最大的12岁,大多来自纽约哈德逊双语小学,许多人从2岁开始学习汉语。

20岁的大学生邱丽用手机不停地拍摄一旁展出的演出服。对于年轻一代华人而言,观看这类剧目是亲近民族文化的生动课堂。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中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助理李保宗表示,无论时空如何变迁,春节,都是一个最能唤起传统文化自觉意识和民族认同的节日,一个让世界人民集中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近年来,我们抓住这个‘黄金期’,积极向美国主流社会推出高端的文化产品。

据介绍,由香港舞蹈团创作的舞剧《花木兰》,是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提供平台,向海外推送的“中华风韵”系列演出之一。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副总监王修芹表示,从3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到3月8日“三八”国际妇女节,该剧在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连演四场,观众总计超过一万人。包括香港驻纽约经贸处主任 Steve Barclay、香港贸发局美洲区主任周瑞鹿生、美国亚洲文化基金会主任 Miho Walsh、国际表演艺术协会CEO David Baile、纽约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Allyson Green、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首席新闻官Naomi Takafuchi ,以及纽约时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英国金融时报、香港大公报、花旗银行、瑞士信托、汇丰银行、标准普尔、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公共图书馆等在美重要商业、文化和新闻机构的200多位负责人观看演出。

王修芹介绍说,2011年以来,“中华风韵”坚持每年在纽约林肯中心推出一部民族舞剧,涵养品牌。作品包括《大美不言》、《牡丹亭》、《丝路花雨》和《十里红妆》等。“我们已与林肯中心确定了2016至2018年的合作,今后将会给纽约观众送上更多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