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舞台交给农民——会昌农歌会深受农民欢迎的背后

19.08.2015  11:27

一辆流动舞台车开到集市,舞台刚刚张开,便有农民踊跃上台献唱,纵情表演,激起台下阵阵掌声。自2009年创办以来,会昌农歌会已举办六届,一届比一届火爆。今年的农歌会从初赛到复赛,参赛者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6岁,每场观众都超过了2000人。

一场农歌会,为何如此火爆?近日,记者走进会昌农歌会赛场,探究其中缘由。

把农村舞台交给农民

会昌农歌会,是搭建在农村集市上的自由上台献唱、纵情表演的开放舞台,办会原则确定为“农民唱,唱农民;农村唱,唱农村”。它的缘起是会昌县在农村文化创建中“还文化于农民、种文化于乡村”的有益尝试。它使以往“城市向乡村送文艺”变成了“农民自己创作文艺”,使“下乡文化”变为“乡下文化”。

正是这一转变,收获了意外惊喜。舞台上,有的农民歌手为“炫酷”,一边唱歌一边跳着霹雳舞;有的歌手为了增强演唱效果,邀请亲友团共同上台表演“情景剧”。筠门岭镇年近六旬的老农钟林萍为了登台唱出自己最拿手的京剧,自费购置了一套演唱道具在家里练习。在西江镇农歌会上,活动原计划是3个小时,结果由于现场报名人数太多,活动一延再延,最后整整用了6个多小时,不少农民饿着肚子也要上台唱一首。

这个舞台因为有了农民身边的亲朋好友做“演员”,因而获得农民的格外青睐。农民乐称上台演员是“我们村的快乐男生”“我家的超级女生”,凡上过台的农民都会说:“上去就是为了炫一把!

给乡土文化以机会

我介屋家在会昌,景色蛮好给地方,红土地养大了我。不管走到哪个地方,还是屋家介饭最香……”这是回乡参加农歌会的外出务工人员钟木清,用会昌话自编自谱的一首通俗歌曲。虽然没在比赛中拿到名次,但是钟木清的演唱还是让观众叫好。

和钟木清一样,西江镇河背村63岁的刘顺娣也是拿着自己创编的山歌去参赛的。在农歌会上,有些农民自己创作或是改编了一些现代通俗歌曲参赛,有些农民以组团方式参赛,他们白天干农活,晚上排节目,在农歌会的赛季里,会昌乡村的夜晚到处飘荡着歌声。

为了参加农歌会,西江镇坝子村农民剧团团长朱远彬放弃受邀的商业演出,带着剧团从广东河源赶回来参赛,从剧本编排到服装道具及配乐,全由剧团自己准备。麻州镇一位老汉,带着电子琴上台本来是为别人伴奏的,结果,因为琴声优美,应台下观众的要求,他又表演了两首电子琴独奏,并当场在台上赋诗一首,博得了满场喝彩。

周田镇一照相馆的吴老板说,农歌会期间,因为很多农民都把自己拍摄的图片洗出来欣赏,他的冲洗生意很好。农歌会舞台,不仅让农民得到了快乐,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而且还给了农村乡土文化发展的机会。

寓政策宣传于演出

为把农歌会办成农民自己的节日盛会,会昌县不仅把参与对象定为农民,也吸纳农民参与活动组织。重心下移,政府筹划,基层承办,农民参与,上下联动,成了会昌农歌会在举办过程中的一大特色。

用农民智慧办农民节日,农歌会因此更加精彩。右水乡农民把农歌会当成展示本乡形象的有利时机,在农歌会之前自发地对圩镇进行了彻底的卫生清理;中村乡农民沿用乡村庙会的经验,挨家挨户凑椅子,很快就让一个小圩场变成拥有300多观众席的露天剧场;庄埠乡农民为了防止农歌会因停电而中断,找出了多年未用的柴油发电机;永隆乡为让选手有好的表现,不仅组织村民帮助选手完成农活,还组织了预演……一场农歌会,激起的不仅是农民唱歌的热情,它就像一根纽带,把农民的心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农歌会成了农民的节日,这个舞台还引来了众多关注的目光。第二届农歌会由县国土局协办,他们把土地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穿插在比赛当中,以有奖问答的形式,将土地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到位。此后,农歌会成为商家们争抢的舞台,他们通过赞助、协办的方式,打造了“群众自主,经费自给,全民同乐”的良性运作模式,商家赞助的冠军奖品从万元现金逐渐到了今天的轿车一辆。(特约记者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