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百年板灯龙 传廿一世经典

29.05.2015  13:58

  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塔城板灯龙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如今,在南昌塔城乡北洲村一带,板灯龙已由最初简单的个体自发祭拜龙王,演化成现在规模宏大、形制完备的群体性民间舞蹈,饱含南昌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明代形成雏形

  南昌县文化馆馆长杨帆介绍,南昌板灯龙与胡氏家族息息相关。“明朝年间,胡士让是当地有名的手艺人,对木工、编织等技术都很精通。他制作了精美的灯笼,每逢祭拜龙王时便将灯笼挂在龙王庙内。”经过胡士让子孙几代人的努力,逐步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在原来的项目上加入了游走灯活动,还制作了一个小龙头和龙尾,每逢农闲和春节期间在龙王庙或村里空地上舞耍。这便是塔城板灯龙的雏形。

  此后,胡士让的第十代孙胡明镜,对板灯龙进行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如确定了每年抬龙头的顺序,当时胡氏有大小十房,无论大小,按照大房、东房、西房、南房、北房、前房、泊岸房、楼下房、土屋房、新下房的顺序轮流担当。

   清代确定礼仪规范

  杨帆介绍,清代板灯龙得到长足发展。胡明镜的孙子胡则影进一步对板灯龙加以完善,初步确定了板灯龙的礼仪规范,包括每年正月初七舞板灯龙,龙灯巡游前要到龙王庙祭拜,鸣放土炮等。另外,他还制定了板灯龙的巡游路线,既包括了龙王庙这一重要起点,还有丰收之地,就是位于村子中央收割完的稻田以及板灯龙要从全村每家每户门前走过,让全体村民共享欢乐。

  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战乱的影响,板灯龙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但此间最值得一提的是,板灯龙加入了民众在东岳庙抢夺龙须这一项目,寓意早生贵子,百子千孙。

   改革开放后重定接龙头顺序

  杨帆表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存环境远离了战火,重归平静。塔城的板灯龙也重新喜庆地舞了起来。改革开放后,在塔城板灯龙第21代传人胡华春的带动下,停办已久的板灯龙活动得以恢复,并重新制定接龙头顺序:把传统的带有宗法色彩的十房制改为基于自然地理条件的自然村制,即以自然村为单位轮流承担舞龙头的职责。

  同时,为保证板灯龙的长久发展,胡华春大力吸引本村在外经商有经济实力人,对板灯龙进行赞助,在2006年就成功地获得了600多套舞龙服装,让塔城板灯龙队伍从此穿上了统一制式的服装,大大提高了观赏的整齐度和美感。胡华春还统一了板灯的规格,灯笼的尺寸、红蜡烛的大小,使板灯龙的表演更加严谨、规范。

   舞龙已难吸引年轻人

  杨帆介绍,板灯龙饱含南昌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一方面,塔城板灯龙可追溯到明朝嘉靖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塔城板灯龙富含南昌劳动人民传统文化基因,具有艺术价值和民俗价值。

  但塔城板灯龙传承人胡华春提到,目前,板灯龙在传承上面临着挑战,作为舞龙活动中坚力量的青壮年,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舞龙人数不断减少,有些人甚至已淡忘了还有这回事。

  此外,龙头、龙尾一年就派上一回用场,制作一次最多挣几百元,无法吸引年轻群体。

  杨帆表示,市场条件下,如今南昌塔城板灯龙正面临逐步失去传统文化阵地、参与度减少、受众流失的尴尬处境。为了继承与保护这一“非遗文化”,杨帆表示,当地已经组织专业人员与老艺人,对板灯龙的制作工艺、舞龙技巧进行调查挖掘、整理存档,并建立了资料库。但如何将板灯龙与现代社会文化融合,使其良性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信息日报记者叶景顺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