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学术:传统音乐领域知名专家论道江财

21.10.2014  19:45
      10月18日上午,由我校主办、艺术学院承办的“2014第三届传统音乐高端论坛”开幕。中央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音乐院系专家齐聚江西财经大学,共同探讨交流传统音乐领域的前沿问题。     

 

蓝雪霏:只有音乐才能让我们回归本质

 

      10月17号下午,福建师范大学蓝雪霏教授为大家带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田野声像的历史价值初探”的讲座。她说,田野声像资料的收集研究,改变了中国音乐史研究没有音乐的无声历史,纠正了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偏颇。蓝教授给听众们展示了她十几年来辛勤研究的成果,有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习俗,一系列珍贵的音像资料,让人叹为观止,让师生们了解到除了汉族和荧幕上展示的音乐舞蹈之外,还有如此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成果。

      蓝教授鼓励大家勇敢认真地去研究发现音乐,只有音乐才能让我们回归本质。整场讲座持续两个小时三十五分钟,蓝教授没有休息,坚持为大家解疑答惑,这种治学严谨的态度,让师生深深感动。

 

薛艺兵:通过田野走进历史

 

      10月19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薛艺兵研究员为大家带来的讲座题为“通过田野走进历史——论中国音乐人类学历史研究的途径与方法”的讲座。       薛艺兵围绕“史与论的不同途径”展开论述,薛老师从田野工作的视角入手,来讨论中国音乐人类学的历史研究问题。通过田野走进历史,薛教授解释了“田野”这一词的意义,对历史事实与史学文本这两个不同概念做出了解释,对“记载的历史”与“记忆中的历史”这两个相对的记录历史的形式也做出了相应的分析。       薛老师还谈到了关于音乐历史的集体记忆,并在《论集体记忆》这一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音乐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只能局限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内,使其具有“现时性”和“现场性”的特点。“通过田野走进历史”,应该是音乐人类历史研究的重要(但不是唯一)途径。薛老师的讲座给大家打开新视野,精彩的讲座赢得现场热烈的掌声。    

张伯瑜:音乐是什么

 

    10月19日上午,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张伯瑜教授以“怎样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看音乐”为主题展开讲座。讲座中,张教授提出了音乐是什么的四个“观念的挑战”。第一个:音乐是国际语言吗?第二个:音乐是艺术吗?第三个:音乐是用来听的吗?第四个:好听的才是音乐吗?随后,张教授又提出“音乐是怎样作为形态和文化的”这一问题,还在现场带领大家用不同的旋律唱起了中国古代音乐《托布衫》:“一六五,六凡工...”

      张教授倡导把中国文化的精髓拾回来,经过音乐的实践,要有自己的思路。艺术要发展、创新,要有听众,同时要保护音乐的历史,并提出“传统不在生,善在存”。张教授精彩的讲座让学生们学会从不同的视角看音乐。

 

项阳:从礼乐看中国音乐文化

 

    10月19日下午,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项阳教授为大家做题为“从礼乐看中国音乐文化的功能性意义”的讲座。       讲座中,项阳教授以“中国音乐文化是由礼乐和俗乐两条主导脉络架构而成”展开对礼乐与俗乐区别的探求。他指出,俗乐是因应日常生活中审美、娱乐、宣泄等多种情感需要的音声表现,或称是人们世俗化的情感表达;礼乐是在国家规定中与礼制仪式相须固化为用的乐,礼乐代表“国家在场”,俗乐对应世俗人情;俗乐侧重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礼乐侧重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则;当传统国家礼制被民间所接衍,成为民间礼俗,即国家礼制仪式的俗化形式——俗礼。       项阳教授连贯地说明了礼乐和俗乐的区别,并在讲座中用多媒体投影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和图片,图文并茂地讲解了中国礼乐与俗乐知识。项教授深入浅出、生动的讲解使师生们开阔了学术视野,更增添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信心。(编辑/孙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