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艺术品市场定价乱象:行业规范任重道远

18.07.2014  13:28

艺术品市场日益火爆,但多种定价模式并存引发乱象。

有这样一个段子,某入门级藏家经朋友推荐去某艺术家工作室看作品,相中满意的画作后从艺术家口中得知价格为×××××元每平米,是“工作室价格”,比市场上的价格要便宜得多,当然便宜的价格还包括朋友推荐这层友情成分。而藏家听到每平米多少钱的报价后略为不解,告诉艺术家这张作品画面上大部分都是被单一颜色平铺,而真正的内容细节这些显功夫的地方只占了很小比例,这种情况下按照平米单位来算价钱,自己觉得非常不值。二人就此争议,略微交涉后,仍未能说服彼此,结果买卖泡汤、不欢而散。

工作室价格与画廊价格

这种情况在艺术圈内是太普遍的现象,类似上文中藏家这种实在人大有人在,他们对于艺术品这种价格算法和面对实际作品时感到的困惑与不解在许多人看来确实合情合理,而对艺术家来说,单位平米价似乎也是惟一的对外报价方式,面对直接上门到工作室买作品的顾客来说,折扣是一定要有的,而对于中间的介绍人来说,抽成佣金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类艺术家工作室交易以及相应的规矩,甚至已经不能算做是潜规则,是藏家、艺术家、介绍人之间很自然要履行的一种默契。艺术家在工作室卖画可以解还没有签约画廊时的一些燃眉之急,但对于日后的发展则埋下了许多隐患。早期艺术家私自定价,致使许多作品流入市场,与画廊合作后有了一套新的定价标准,通过画廊出售的作品与之前艺术家私下卖出的作品以两套不同的价格同时在市场流通,这就导致艺术家市场价格非常混乱,令许多藏家对此无所适从。而对于画廊来说,合作艺术家早期的工作室销售行为绝对是令人非常头疼的情况,画廊等代理机构若要认真、严肃地和某位艺术家合作,往往都要查清艺术家之前所有经自己销售出的作品去向,以及藏家的资质,和当时的价格,以做好应对。更有画廊会想尽方法把之前所有流出的作品收购回来,重新为艺术家来定价打造市场。

平尺论”始于书画市场

分析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这种价格混乱情况,与传统书画的市场运作和西方画廊机构签约代理制在国内并存的情况有很大关系。对于此现象,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贾廷峰有着太多感触,经营传统书画与当代水墨多年同时涉足当代艺术的贾廷峰对国内艺术市场状况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曾以个人身份发表的文章《平尺论”要了中国画家的艺术生命》更是道出了许多艺术从业者的心声,揭露抨击了这个现象许久以来不合理的存在。他认为,“平尺论”完全是中国传统书画传承下来的定价标准,在曾经的历史时期体现出它的合理性,对应的是艺术家没有作品应酬和市场考虑,将写字画画作为一种日常化生活方式的情况。而在当下市场先行的前提下,“平尺论”对于书画市场则只能起到一个参考作用,若全然以此为依据,势必会出现大量的行画和艺术家机械性的重复创作,导致出现“论斤买菜”的市场情况。

然而“平尺论”在当下并非完全一无是处,这种定价方式在当下的中国画市场在贾廷峰看来似乎更适用于工笔画,工笔有很细的描绘状态,在一张作品的整体面貌上呈现得相对平均。而对于大写意来说,则完全不合适。但对任何作品来说,价格还是要从艺术创作的本体出发,藏家若能摆脱“平尺论”的干扰,多做功课,用心去感受作品能带给自己多少触动,避免投资心理导致的冲动收藏,自然会对作品形成客观的价值判断。

面对市场如此的价格乱象,贾廷峰和太和艺术空间也在亲力亲为地做出应对。对于艺术家的选择,贾廷峰更看重他们的人品和阅历沉淀,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娴熟和风格的创新。在艺术家的价格市场上做到三年的价格周期,尽可能地把握对市场的控制,坚持在画廊实现交易的硬性流通。而对于“平尺论”现在的情况,贾廷峰似乎也从藏家的反馈感到了一些好转。在艺术家侯珊瑚在太和艺术空间的展览中,同一尺寸的作品标出了很多不一样的价格,并且取得了良好的销售成果。

作品定价与画廊综合成本有关

作为有着30多年历史并主推立足于自身传统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新东方精神” 的亚洲艺术中心,是台湾系画廊的杰出代表。对于画廊给作品的定价模式,亚洲艺术中心客户公关部经理苏恬巧表示,在台湾地区画廊早期计算作品价格的方式主要是沿袭日本的标准,基本上也是从欧美针对油画以号数来计算的系统而来,和西画的平米及国画的平尺概念可以说是一样的。而许多画廊和艺术家的作品定价,尺寸越大其单位价格相对会降低,这样大尺寸作品的最终定价会显得更为合理。

而说到为签约艺术家具体定价考虑到的因素,苏恬巧认为画廊对于刚进入市场或是已进入市场的艺术家在订定价格上会有所不同。其中与已进入市场、已经有一定展览经历和知名度的艺术家合作,作品价格基本上是由艺术家决定,画廊更多是被动地接受。而对于刚进入市场的艺术家,画廊会根据艺术家的个人艺术涵养、作品概念及技术、创作所需时间、进入市场的时间点、知名度、收藏群体等综合因素来订定合理的市场价格。同时,画廊也会以当时艺术市场上在年龄层、资历、绘画风格相似的艺术家价格来做参照。画廊在艺术家作品的最终定价,必定也会与艺术家充分沟通及讨论,并得到其认同才开始进行推广。一般来说,在艺术家的前期推广,作品定价会稍微偏低一些,除了能测试市场的反应外,也希望能慢慢开拓更多的客户群体。之后,作品的价格会再根据艺术家创作的状态、收藏家的反应和画廊每年投入的推广成本等来进行相应调整。

优秀作品不会被经济市场淹没

艺门画廊艺术总监马芝安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并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作为一个美国人,她对中国艺术品的价格和艺术市场的发展带有更多国际化的角度。当时在当代艺术圈子里,没有什么艺术市场的概念,跟艺术家谈买作品会使双方都很为难。因为当时有太多朋友的关系与师生的关系,更多讨论学术,而不是从市场的买卖关系讨论作品的艺术价值。

而对于有了市场概念后的平米定价,马芝安觉得非常不解,“这个算法是房地产投资和买卖地毯的算法。比如Andy Wharhol、Magritte、Cezanne 都有极少的精品,根据平米是无法计算和衡量的。我一直认为这种算法太商业性。”在她看来,定价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第一,要了解艺术家本人的背景和工作态度;第二,要了解他作品的艺术价值,包括文章、美术馆展览、参加博览会和其他非盈利机构的展览。谁都可以在拍卖和艺术市场里炒作一位艺术家的价格,不能完全相信一个短期的泡沫。一位艺术家如果能坚持不懈,参加比较重要的美术馆水准的展览,能继续做十年到十五年,已经算是是很成功。

关于年轻艺术家作品定价的问题,马芝安表示:“定他们的价格是比较困难的。实际上如果给他们定价高时,是认为他们未来很有前途。而且我们知道他们年轻艺术家需要我们画廊界的支持。

随着国内当代艺术多年的发展,马芝安对中国艺术市场的未来很乐观。作品价格更透明而且更成熟,发展得很快而且比较合理。当然也有人愿意炒作,可是他们参与市场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人愿意买作品,是为了挂在家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他们买画,是为了更了解他们自己的社会和生活环境。

面对市场,马芝安表示自己不怕一个经济市场的竞争,她觉得艺术品价格应该完全靠市场的影响,不应该炒作,也不应该搞乱。最有才能的艺术家总是有才能,这个经济市场可能会倒闭,可是优秀艺术家的才能不会被淹没。(记者 周晓)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