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视网评:艾滋病低龄化再次给青少年性教育敲了一次警钟

30.11.2014  19:50

  十几岁的年龄正是最好的青春年华,却因偶尔不慎感染艾滋病毒,从此人生陷入灰暗。目前青年学生已经成为艾滋病毒感染高发人群,国内报告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新华网 11月30日)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流行传播模式发生较大变化,性传播取代静脉吸毒和非法采供血成为艾滋病毒感染主要途径,青年学生成为艾滋病毒感染高发人群。

  青少年学生本是朝气蓬勃群体,如今却被艾滋病阴影所笼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越来越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从大学生逐渐向高中生、初中生蔓延,更是让人堪忧。

  艾滋病的低龄化,最重要的原因是性教育在中国还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艾滋病防治条例》对防控宣教进行了详细规定,并要求高校、中学等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但在多数学校中实施并不理想。大多学校谈性色变,从小学到中学,即便是大多数高校,也没有一堂像样的性教育课。

  不仅在学校,孩子们从家长那里也难以得到正面、准确的性知识。很多家长将性教育作为一件难以启齿的事,尤其对于最易感染艾滋病的男男性行为更是避而远之、绝口不提,从而导致不少孩子依葫芦画瓢犯下大错。

  除了性教育的缺失,网络交友对艾滋病低龄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疾控专家介绍,青年学生发生男男性行为大多通过网络交友,一些年龄较大、喜欢男男性接触的人结识他们,在教会他们这种性行为的同时也把病毒传染给他们。

  因此,笔者认为,针对艾滋病的低龄化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青少年的艾滋病知识教育,将性教育和艾滋病防治教育列入学校考核的重要一环。作为学生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更应关注他的健康。要多与孩子沟通,针对可能出现的不良性行为要尽早干预,并加以心理疏导。

  针对可能出现的网络助推传“”行为,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网络环境的整治,增加社交软件运营方在艾滋病防治上的更大责任,并定期在网上通过刊发公益广告等方式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做好风险预警,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安全、可靠的网络空间。(胡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