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节日送礼新变种更需治理新思维

30.12.2013  18:46

  据新华社电中央各项禁令之下,各地初显节约从简、反对铺张浪费的节日新风。但记者近日发现,礼品行业普遍萧条的情况下,一种名为“礼品册”的产品却依旧销售红火,成为送礼歪风的新宠。有销售人员直言:“我们的产品让您送礼送得放心,收礼收得放心。”(《京华时报》12月30日)

  安全礼品册如此受欢迎,网络上竟有190多万条相关信息,一些机关单位、国有企业购买都是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地买,可见,在一些地方,送礼之风在表面“萧条”之下,仍然暗流涌动,负隅顽抗。

  安全礼品册,之所以盛行。无非是商家扫除了收受双方特别是收礼方怕被曝光的疑虑,通过主打安全牌,暂时规避了送购物卡的风险,避免了实物送礼的“树大招风”,仅凭一张密码即可实现送礼,送者轻松,收者安全,卖者更快捷。这种交易,无非是市场妄图继续从送礼与收礼中分得一杯残羹罢的市场行为罢了。

  在治理节假日送礼方面,送礼方、双礼方和商家“沆瀣一气”,结成“利益同盟”,归根到底,是三方的利益有交集,但根子仍然在收礼方。倘若没有权力可以出租,又有哪些送礼者主动上门送礼?倘若没有送礼方想着方的花钱送礼,市场方面自然就不会嗅到送礼需求的“臭味”,也就没有心思做安全礼品手册了。安全礼品册的诞生,只不过是权力四处“跑马圈地”的背景下结出的“变异之瓜”。

  “安全”礼品册与快递等挂钩,因其隐匿性更大,表面上看对收礼者更加安全,实则其对干部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危害更大,个别干部可能会一时得意于隐匿的收礼假象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但一旦被发现,法律后果越严重,后悔的只能是干部本人。安全礼品册这种隐匿的送礼手段,更给治理送礼收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深化监管,不让“安全”礼品册钻了反腐的空子。

  在治理公款吃喝过程中,出现了吃请商三家齐打“小算盘”的现象,遮挡车牌,私人会所聚餐等等,都是权力不甘回到笼子里,市场不甘丢掉市场份额,请吃者不肯丢掉不当利益的现实表现。治理收送礼,是反腐败的一项重要内容。送礼与收礼变着法的负隅顽抗,尤其需要从长计议,从根子上抓收礼行为。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无论收送礼出现什么新变种,只要反腐的力度不断加大,畅通监督渠道,规范财务支出,加大财务支出的绩效问责,腐败自然无处循形。最重要的还是要不断收紧权力的关口,不给权力进行权钱交易的机会,“安全礼品册”自然就会没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