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县在转型中绿色崛起掠影

16.11.2015  21:12

    如今,行走在芦溪的城区乡间,映入眼帘的是连绵不尽的绿色。绿色,诠释的不仅是生命的色彩,更是芦溪的发展特色和生活方式。近年来,芦溪县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打造绿色生态家园”三项举措,全力打造“法治、民主、山水、生态、文明”五个芦溪,争当全省践行绿色崛起的急先锋。从“黑色污染”到“绿色环保

    电瓷是芦溪的一张名片,“烟囱林立,到处黑烟”也曾是芦溪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芦溪县下大气力整治工业生产中的黑色污染,全县共拆除倒焰窑197座,新建气窑200余座,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减排3600吨,总悬浮颗粒排放量年降低30%。

    如今,放眼整个工业园区,见不到一根冒黑烟的烟囱。在华能安源电厂,两百余米的“烟囱”高高耸立,却见不到滚滚黑烟。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华能安源电厂率先在国内选用了世界参数最高的二次再热超超临界锅炉和汽轮发电机组,同期建设高效静电除尘、脱硫、脱硝等环保设施。投资近8亿元用于环保节能设施建设,确保了环保节能设施与主体工程的同步设计建设,同时投入使用;烟气污染物治理采用了华能的创新技术——烟气协同治理系统,各项排放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燃机限值排放标准要求。同时,启动了城市中水回收利用及深度处理系统和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将芦溪县污水处理厂所有中水回收利用,做到了一水多用,实现了少用或不用原水的绿色环保目标。

    随着该县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规范一批治污设施不健全建设项目,芦溪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共赢。从“村村点火”到“强强联合

    上世纪90年代的芦溪,受全国城乡电网改造的提振,全县境内迅速兴起了一股改造、扩建和新办电瓷厂的热潮,仅1999年,新增加电瓷企业70余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让芦溪电瓷一度井喷式发展。而随着2005年全国城乡电网改造基本结束,国内低中档电瓷市场开始疲软。针对这种市场变化情况,芦溪县积极采取提升改造、整合发展战略,对蜂拥而起的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扶持。

    为改变本地电瓷行业低质同构的局面,改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该县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集中资本和技术优势,组建电瓷龙头企业。如通过南坑镇政府的牵线搭桥,该县新龙电瓷与神州电瓷、南坑高压电瓷共同组建成中南绝缘子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大学合作研发高性能氧化锌压敏电阻避雷器。“通过抱团发展,该公司项目可实现年产值2亿元,将开创我国避雷器生产的新纪元,填补国内市场的空白,延伸电瓷行业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电瓷产业的竞争力。”南坑镇党委委员卢新说。而像新龙电瓷通过强强联合,提升竞争力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该县政策引导下,全县规模以上电瓷企业达49家。 除积极引导电瓷企业抱团捅破“天花板”效应外,芦溪县还不断加强与央企和上市公司对接,着力引进他们的资金、人才、技术,靠大联强,让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做大做强。2013年总投资15亿元的中材电瓷落户芦溪,吸引了一批上下游企业,在中材电瓷的龙头作用下,该县有效完善了原有产业链条,形成了强大的蝴蝶效应和乘方效应,实现了由单一的中高压电瓷向超高压和特高压多元化跨越,由适应标准做产品向掌握行业话语权、引领行业标准转变。

    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谋篇当下发展,描绘未来蓝图时,该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绿色三产齐头并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除了大张旗鼓发展电瓷产业之外,该县还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绿色的“华丽蜕变”。华能安源电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中材科技风电叶片项目投产盈利,萍乡新能源汽车与露营产业园项目快速推进……一系列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让今日的芦溪不仅仅是“电瓷”的代名词,更是新型产业聚集的“洼地”。

    农业是芦溪的基础,该县紧扣构建生态绿色农业体系,全力打造芦溪农业升级版:实施品牌促动战略,重点发展特种稻米、杜仲猪、有机茶等特色农产品;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标准化产业基地376个、总面积达45万亩,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示范社4家、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3个,先后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 现代服务业是芦溪发展的动力。该县依托武功山旅游开发,深入挖掘整合特有的红色、绿色、古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打造旅游特色品牌。目前,全县拥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2家,三星级旅游饭店1家;省4A级乡村旅游点4家,3A级乡村旅游点2家,大小农家乐50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