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芬芬:艺术类科研成果培育的体会

18.02.2022  07:50

编者按:

2021年,学校紧紧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目标要求,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积极打造“十育人”品牌载体,引领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引导青年学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思政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即日起,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通过校园网推出“南工,我对你说”专栏,今天推出第十二篇——人文与艺术学院万芬芬:艺术类科研成果培育的体会。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在新年伊始之际,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在全校同仁面前交流。就个人在社科成果奖的培育与申报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向大家作汇报。

一、科研思维的培养 2004年我本科毕业进入南工任专职教师,作为全国首届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我一直从事室内设计工作,工程项目做过很多,但是做科研我也是“小白”。通过参加省级教学比赛并获奖,开展省级教改课题的立项和结题,让我了解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并从教研之路逐步走向科研之路,完成了艺术规划课题、社科规划课题、科技类应用项目等。但是上述研究零碎、不系统,真正明确研究方向是在我读博期间。这段时期的学习让我具备了严谨的科研思维、系统的专业理论,掌握了更多的研究方法。科研思维是可以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调研、观察等训练而得,可以拓宽研究范围,找到外表看来不相关的两种事物的内在联系。这次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的论文《剪纸的图形语言在磁州窑陶瓷装饰中的运用研究》,也是江西省“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成果之一。

二、科研团队的建设 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知识侧重各有千秋,因此,大家一定要集合智慧,群策群力。我于2019年博士毕业,一回校工作就开始组建团队申报省级本科教学成果奖、省级一流课程、国家一流课程、国家一流专业、国家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等,这些项目的申报都是依靠团队的力量、学校的力量,有些项目还必须跨学科整合申报。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拟将设计学列入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因此,今后设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突出学科交叉,而这也和新文科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大家一定要参与学科团队,彼此取长补短。

三、实现产教、跨界融合 实现产教融合、跨界融合需要我们“走出去”,和行业融合,或是跨学科融合。我本科、硕士是室内设计专业、博士是设计学,主要研究古陶瓷工艺和装饰,会画国画、会设计、懂制瓷、绘瓷以及清代陶瓷鉴定。我所做的项目也是跨界比较多的。上海市地铁十七号线徐泾北路站的壁画装置的设计与施工项目,是我的省科技计划项目《现代设计理念下陶瓷工艺与材料的创新性应用研究》的落地成果。跨界最大当属2020年5月,我被行业推举为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与“两院院士大会”共同召开,能够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报告,内心十分激动。通过大会选举,我很荣幸当选为“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委员会委员”,这是我跨界“”得最远的一次。全国390名委员中只有我是艺术界的,大部分是科学家和科协的领导。我和邻座的好几名院士聊天时聊起艺术,他们都很感兴趣。跨界可以整合有利资源、也可以创造很多机会。

四、勇于申报、再接再厉 勇敢的尝试是成功的一半。这两年来,我申报了国家、省级项目大大小小十余项,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这次社科奖是我第一次申报,本着平常心,没有抱有太大期望,然而非常幸运能够获奖。这也鼓舞我继续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我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专注现在,成就未来。

学校“升大”“申博”是南工人现阶段的共同目标。我们作为基石,扎好每一根桩才能呈现规划蓝图中的广厦万千。“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硕果累累!

(本文为2022年1月13日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万芬芬在学校2022年科研工作会议上的发言,部分图片源自汇报PPT)

(责任编辑 周冠佳 潘旭)

个人简介:

万芬芬,副教授,设计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美协女美术家艺委会副主任,江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