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村落农家院 只有稻花香如故 我市发展循环农业纪实

25.05.2017  18:54

  谈到养猪行业,人们的印象往往是这样的:猪场污水随意排放,臭味难闻,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农民生活或农业生产活动。但当你走进新余增鑫牧业公司养猪场,你的这个印象就会彻底改变:整个猪场环境优美,没有什么异味。公司董事长曾年根说,他的猪场全部实现了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他的猪场与地处罗坊的江西正合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实行不用水冲栏、污水全量化收集,然后全部运往罗坊沼气站生产沼气,制作有机肥,再循环利用。

  曾年根的猪场得益于我市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举措,是我市生态循环农业的一个缩影。在新余,像曾年根这种养殖模式的企业还有很多。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养殖业污染较重、农作物秸秆使用率低等问题,农业面源污染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同时也不同程度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市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园区建设、畜禽养殖生态化改造、农药化肥零增长方面寻求突破,走循环发展之路。

  市农业局总农艺师胡水平介绍,我市不断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模式。2014年,引进江西正合公司,采用欧洲高浓度全混合式沼气发酵工艺,建设了全省首家大型沼气集中供气站——罗坊沼气站,通过“N2N”区域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大型沼气工程为纽带,第三方治理为手段,结合互联网智慧农业平台,解决畜禽养殖、农业种植过程中的环境治理问题,将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构建生态循环产业链,全力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一、二期工程已完工,集中供气6千户,同时建立病死畜禽集中处理厂、乡镇病死畜禽集中收集点和规模养殖场冷冻收集点。年处理养殖场粪污3万吨、病死猪7千头、秸秆1万吨。三期2万方沼气发电项目今年8月并网发电。初步构建了养殖场粪污、病死畜禽收储运体系和田间消纳体系,并流转千亩耕地,开展沼肥种植优质稻试验。

  在加快循环农业园区建设方面,渝水区在罗坊镇、姚圩镇、南安乡创建绿色循环农业示范基地4万亩,辐射面积71万亩。示范区围绕优质稻生产、生猪生态养殖、新余蜜桔、有机蔬菜四大主导产业,依托正合公司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及有机肥生产基地,建立三位一体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全市大力推进畜禽养殖业生态化改造。一方面,严控制养殖项目审批,提高畜禽养殖业环境准入门槛。严格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范围。对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进行关停或搬迁;限养区内严格限制养殖规模,不得新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可养区内合理规划和布局,养殖规模实行上限控制。目前已关停禁养区养殖场4844家。另一方面,加快新工艺、新设施、新模式的推广应用,通过项目资金进行生态化改造的畜禽养殖企业共有119家。

  为了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我市建设有机肥生产厂5座,年产固态有机肥4万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全市每年可减少化肥用量2200吨,年推广使用有机肥3万吨;推广种植红花草等冬季绿肥7万亩;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已发展标准化专业防治组织69家,日作业能力达1.2万亩,提升植保机械化防治水平,有效降低农业药害。

  值得一提的是,循环农业的发展,不仅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还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周一到周五,我和爱人在罗坊居住,每日三餐都用沼气做饭,只有周六和周日才住在市区,在城里有时还会出去和朋友吃饭或走亲戚。从2015年1月用上沼气以来,我们每年沼气费用不超过200元,而在城里用天然气的费用,今年1月27日交了50元,5月3日又交了165元、38元欠费,算来算去,我觉得我们罗坊的沼气比城里的天然气要实惠得多。”谈起沼气的惠民效益,罗坊镇机关干部赵亮深有感触。

  市农业局党组书记蔡青云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余将开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