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效益分析

09.01.2015  10:17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以下简称“苏区”)是珠三角、厦漳泉地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特色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称。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3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这标志着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为主体、延及周边的苏区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革命老区、进一步促进我省加快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苏区振兴战略对于我省加速构建“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发展格局,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和里程碑意义。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统计监测的范围包括赣州市、吉安市、新余市全境,抚州市黎川县、广昌县、乐安县、宜黄县、崇仁县、南丰县、南城县、资溪县、金溪县,上饶市广丰县、铅山县、上饶县、横峰县、弋阳县,宜春市袁州区、樟树市,萍乡市安源区、莲花县、芦溪县,鹰潭市余江县、贵溪市在内的54个县、市、区行政所辖区域范围。本文将根据2013年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对苏区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和效益进行研究,客观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投资对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对优化苏区固定资产投资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苏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及特点

 

  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包括固定资产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等活动。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规模,提高社会生产的技术水平,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实力。随着苏区振兴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对苏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省紧紧抓住国家振兴苏区的历史机遇,以大投资促进大发展,集中力量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投资成为拉动苏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3年苏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23.24亿元,比2012年增长20.3%,高于全省投资增速0.5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投资的41.2%,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

 

  1、外延扩张性投资占主导。以外延扩张性为特征的新建项目完成投资3793.76亿元,比上年增长26.0%,比全省该类投资增速高2.3个百分点,比苏区固定资产投资总增速高出5.7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70.7%提高到74.0%;扩建项目完成投资654.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比全省该类投资增速高0.4个百分点,低于苏区固定资产投资总增速18.4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15.1%下降到12.8%;以内涵效益型为特征的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资487.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比全省该类投资增速低13.0个百分点,低于苏区固定资产投资总增速17.3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11.1%下降到9.5%。

 

  2、建设资金充裕。2013年苏区固定资产投资本年资金来源合计6035.63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增速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从资金来源的时期看,在全部到位资金中,上年末结余资金361.54亿元,增长59.0%,增速高于全省4.0个百分点;本年到位资金5674.09亿元,增长21.1%,增速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在本年到位资金中,自筹资金占主导地位,国内贷款和其他资金增长较快。自筹资金4288.25亿元,增长21.6%,占本年资金来源的75.6%;其他资金709.99亿元,增长35.3%;国内贷款378.35亿元,增长26.5%。到位资金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先行指标,先行指标向好,预示投资有发展潜力,投资规模仍然有扩大空间。

 

  二、苏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程度,不仅取决于投资总量,还与地区的投资模式、投资结构的转变、以及转变过程中各要素的协调有密切的关联性。从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看,投资方向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走向、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苏区投资结构表现为以下特点:

 

  1、第一产业增长较快,总量规模偏小

 

  江西是农业大省,尤其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这样一个农村人口较多、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农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2013年苏区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72.51亿元,增长11.4%,比全省增速高5.1个百分点,占全省第一产业投资的63.6%,比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但是,从动态发展来看,农业的投资力度仍显不足,第一产业投资占苏区全部投资的比重仅为3.4%。第一产业投资的不足,将对苏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带来瓶颈制约。

 

  2、第二产业投资占比下降,行业结构仍需优化

 

  2013年,苏区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953.76亿元,增长17.2%,低于全省第二产业投资增速2.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12年的3.6:59.2:37.2变化为3.4:57.6:40.0,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

 

  高耗能行业投资占比偏高。2013年,苏区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完成额占苏区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28.5%,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额位居工业投资之首,增速高达61.8%。

 

  3、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但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2013年,苏区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996.97亿元,增长26.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7个百分点,占苏区全部投资的比重为40.0%,比2012年高2.8个百分点。

 

  生产性服务业投资规模小。2013年苏区生产性服务业完成投资258.88亿元,总量规模仅为消费性服务业投资额的15.0%,生产性服务业投资规模总量小且内部投资结构极不均衡,投资增长主要依赖交通运输投资的快速增长。而租赁、商务服务业和金融业投资增长虽然较快,但其投资额都不大,仅占生产性服务业投资的17.0%。

 

  消费性服务业投资内部结构失衡。2013年,苏区消费性服务业完成投资1720.30亿元,增长28.2%,投资总额占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为86.1%。消费性服务业投资在苏区的第三产业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从其内部结构来看,消费性服务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赖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投资作支撑,2013年房地产业投资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7.3%,与此同时,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涉及民生的现代服务业存在投入不足、欠账较多的问题。

 

  三、苏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评价

 

  投资效益是指投资所取得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有用成果,或者说,是由于投资行为而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和。反映和评价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指标常用的有固定资产投资率和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等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率:是指一定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也即国内生产总值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与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相对应可以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否适当。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是指一定时期新增固定资产与同期完成投资额的比率,反映固定资产运用速度,衡量建设过程中宏观投资效果。

 

 

  经过计算,2013年,苏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2.9%,低于全省0.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率为85.6%,低于全省4.0个百分点。

 

  四、优化苏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建议

 

  1、抓住政策机遇,加速区域投资发展

 

  随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苏区发展迎来了黄金机遇期,我们一定要用足用活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打造成江西发展重要增长极,使江西形成“北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南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南北呼应的发展局面。要按照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在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下,加速赣州等原中央苏区的赶超崛起步伐,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把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以赣州、吉安、新余等中心城市的崛起带动区域崛起。坚定不移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抓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作为山多地少的生态屏障地区,可以重点发展生态产业,比如林下经济、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在工业发展方面,应该充分利用该区域毗邻珠三角、闽三角的地理优势,通过点上开发,以产业园区承接沿海的产业转移。

 

  2、加快大项目引进,积蓄投资后劲

 

  项目是投资的载体,投资要保持稳定增长必须要有新开工项目作为支撑,尤其是重大项目的带动,通过建设大项目促进大发展,要让大项目形成“马太效应”,带动一批产业龙头型企业入驻,形成一个产业就是一个园区的独特景观,以此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发挥规模效应。要立足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围绕民生工程、生态环保、农村农业、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精心谋划,及时开发、储备好一批项目,为苏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持续的项目保障。继续加强大型项目的引进和落地工作,规划和推动一批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大型项目的落地与开工,增强投资后劲储备。切实加快在建项目,尤其是亿元以上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明确建设节点,倒排工期,确保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新增生产能力。

 

  3、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

 

  要以转变投资观念为先导,适度投资规模为基础,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在强化投资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努力促进三次产业、支柱产业及区域之间投资的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把投资效益管理贯穿于投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优化投资结构,一要加大第一产业的投资力度,确实改善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二要提高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投资效益,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扩大再生产和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增长点。优化投资的使用结构,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对工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进行以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率,加大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出口创汇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把技术改造投资同企业资产重组结合起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更好地发挥现有存量的作用,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三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投资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改善生活水平的公益性事业。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力度,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促进社会交易成本降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发展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消费性服务业,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撰稿:熊谦

审核:金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