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凭《黄雀记》获茅奖 三段体结构讲述罪与罚
格非
李佩甫
王蒙
金宇澄
昨天下午,被誉为“史上竞争最激烈”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经过第六轮投票,产生了5部获奖作品。江苏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苏童以长篇小说《黄雀记》获奖,这是继上届毕飞宇以《推拿》获奖后,我省作家再获殊荣。本届茅盾文学奖另外4部获奖作品分别为: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专访时,苏童兴奋之余强调,“对写作者而言,一张奖状,不能决定写作的品质和方向。”茅盾文学奖每四年举办一届,每位获奖者奖金高达50万元。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蔡震 文/摄
对话苏童
获奖不只是高兴,是太兴奋了
昨天下午,扬子晚报记者看到中国作家网正式公布最后的评审结果,苏童的《黄雀记》榜上有名,立刻驱车前往苏童家中采访。
苏童上身穿着一件洗旧了的T恤,下身同样是洗得发白的牛仔短裤,轻便的旅游鞋,看得出也已穿了很久,但黑色镜框的背后则是一双鲜亮的眼睛,“说实话,平时我是半夜里写作,上午睡觉,今天上午很早就起床了。”苏童取下镜框揉了一下眼角,这时手机铃声响起,“对不起,我接个电话。”猜到一定是记者,对方问他获奖心情,只听他说:“茅奖的权威性,以及在作家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获奖当然高兴,不只是高兴,是太兴奋了。”
采访中,苏童的手机连续响个不停,“记者都神通广大,怎么都知道我的号码!”不难想象,苏童得茅奖,很多记者微信圈早已有所期盼,并且也都提前打听好了联系方式。苏童笑着说,“我先去睡一会儿,今天不写作,就被‘骚扰’吧!”
苏童说,获茅奖是一个阶段性总结,不代表未来。高兴也就是几天时间,接下来还是要考虑写作的问题。“对我而言,奖项没有目标,为市场写作,你不知道市场是什么,评奖也是如此,你不知道评委是谁。”他强调,“对写作者而言,一张奖状,不能决定写作的品质和方向。我想,清醒的作家,头脑中都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江南作家写长篇不如北方作家?无稽之谈!
多年来,江苏在全国各大文学奖项中都名列前茅,文学苏军让全国文坛刮目相看,不过,在重量级的文学奖中,江苏一直与茅奖无缘,2011年毕飞宇以《推拿》摘得茅奖,实现了江苏文学奖零的突破。时隔4年,苏童又凭借长篇力作获得茅奖,江苏连续两届获奖,预示着江苏文坛高山群巅中,高峰涌现。苏童感慨说,“江苏文坛是群山并峙,不只是一两座山峰,太多的好作家被大家认可,就拿本届入围茅奖的10位作家来说,你看叶兆言,范小青、褚福金、鲁敏,个个都是实力派。”
苏童在文坛,一直以短篇小说见长,被誉为“短篇小说圣手”,不过,苏童近年来在长篇创作同样成果斐然,《河岸》曾获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2010年苏童凭《河岸》获“年度杰出作家”,此次又以《黄雀记》荣获茅盾文学奖,足以证明苏童在长篇创作中的实力。苏童坦言,长篇创作中最满意的就是《河岸》和《黄雀记》。虽然苏童成名很早,在读者中口碑极佳,但苏童一贯低调,称自己的创作和商业、市场都没有任何关系,是一个“读者在寻找作品,作品也在寻找读者甚至寻找未来的读者”的过程。
文学评论界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江南作家以中短篇创作见长,作品以细腻、意境描写见长,而把握长篇小说,分量不如北方作家厚重,对此,苏童认为纯属“偏见”,“这个观点不知怎么得来的。一个作家的局限不是地域带给你的,而是你的造化,我不认为南方作家写不出厚重的长篇,这是无稽之谈。”
10年前苏童曾说过,文学理想是在50岁的时候写出最好的长篇,《黄雀记》是苏童50岁送给自己的礼物。谈起这部26万字的长篇写作动因,苏童说源于他青少年时在家乡苏州街坊亲眼目睹的一件案例,“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熟悉的一个老实巴交的街坊男孩,卷入了一起青少年轮奸案,据说是主犯。涉案的所有男孩的家长,都在四处奔波,为孩子洗罪。案情众说纷纭,而那个最老实的男孩后来入狱多年,他的罪行是否真实,其实是个谜。”
苏童告诉记者,在《黄雀记》的写作过程中,他一直在想着俄国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两部代表作。苏童说,这个真实的故事一直在他脑海中成为一个影子,“我认识那个男孩,他有一双干净的眼睛,我不相信他真的实施了强奸,然而由于社会、时代、人性等各方面的原因,他完全走上了另一条人生轨迹!”仿佛一个沉重的亏欠,这个影子促使他拿起笔。
2009年写完《河岸》苏童就开始动笔写《黄雀记》,虽然废掉了五六万字,“后来越写越满意。”小说写了三年,2013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个部分,“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小姐的夏天”,每一部分的标题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苏童借用这一人人熟知的成语用作书名。而此书最初的书名却是《小拉》。谈及书名的变更,苏童对记者说:小拉的意思是当年南京流行的一种交谊舞,不过他最终觉得“小拉”这个词很多人不理解,“读者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还是决定用一个抽象点儿的名字。黄雀可能是灾难,可能是命运,看上去很漂亮的意象后面是一个阴影。”
当记者问及《黄雀记》与之前作品有何不同,苏童说:“这本书虽然仍然是香椿街系列的延续,但《黄雀记》更加关照现实。”此外,他透露,这部新作结构上也比较特殊,使用的是解扣子式的方式,故事在不断地解构中发展。
《黄雀记》简介
《黄雀记》之名,源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分为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标题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通过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写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或者说这三个受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命运,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主题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和希望。”
获奖作品名单
格非 《江南三部曲》
王蒙 《这边风景》
李佩甫 《生命册》
金宇澄 《繁花》
苏童 《黄雀记》
大奖背后
江苏籍作家格非得票最高
在本届获奖的五部作品中,李佩甫的《生命册》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江苏籍作家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是他历时十余年完成的长篇作品,深入思考并描写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历史、知识分子等问题。在所有得奖作品中,格非得票最高。
80岁王蒙首获茅盾文学奖
王蒙虽然是成名多年的老派作家,但他获得提名的《这边风景》是他80岁高龄时才出版的新作,这也是王蒙第一次获茅盾文学奖。
金宇澄的《繁花》是网友们议论最多的一匹黑马,金宇澄用上海方言,大量人物对话描述了分别出身资本家家庭、军人家庭、工人家庭的三个普通上海市民的成长经历,小说登场人物众多,叙事在时空里频繁交替,展现了上海错综复杂的局面。而此前,进入提名的作品还有林白的《北去来辞》、红柯的《喀拉布风暴》、徐则臣的《耶路撒冷》、范稳的《吾血吾土》和阎真的《活着之上》,但最终落选。
本届茅奖“史上竞争最激烈”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被称之“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一届,不少往届“茅奖”得主拿出了新作参评,如贾平凹的《古炉》和《老生》、刘醒龙的《蟠虺》、王安忆的《天香》、刘心武的《飘窗》等,但未能入围提名作品。这些候选作品的落选,或可见茅奖力推“新人”的用心。
茅奖评委、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晓明认为,本届茅奖有一批作家作品,旗鼓相当,各有千秋、伯仲之间,难分高下。五部作品经过层层筛选,从252部初选作品中选80部,80进40,40进30,30进20,20进10,最后选出5部,61名评委反复讨论,对话,沟通,最后胜出。“今天中国各式各样的评奖可谓多矣,如此严格、严谨、公平而深入的评奖,实不多见。”陈晓明感慨说。
据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钱小芊透露,纪律监察组对本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全过程进行监督,并在评奖过程中设置了公证程序,“这些举措都旨在改进文学评奖,不断探索文学评奖中更有效的监督机制,使评奖工作有一个好的过程、好的结果。”(蔡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