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主张多走走:山水和人文可改变人的气质

13.03.2015  11:21

  原标题:若想文章写得好 奇山大川不可少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宋 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

  公元1057年,苏轼的弟弟苏辙,和兄长一起考上了进士。为结识天下人物,他给当时的枢密院副使写信。在这封信里,苏辙提出,文章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外化,“所形”就是外化。文章不是光靠书面学习和写作练习就能够学好的,而是需要气质的提高,气质则可以通过修养获得。

  苏辙举了个例子,他以前窝在家乡时,看不到壮丽山水,也见不到天下大人物,因此文章格局很小,水平怎么也提不高。这次从四川出来,一路上看到终南山、华山、黄河等奇山大川,又见到东京城高大的建筑,繁华的市井,于是文章水平不知不觉就提高了。

  苏辙认为山水和人文景观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从而提高人的写作水平,这是有道理的。雄奇美丽的地貌,壮观繁华的人文,也是一种文化,它可以内化成人的气质和写作能力。所以想要写作上有所成,得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司马迁、司马相如、李白、杜甫、苏轼等人都是这样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