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英评江青:脾气怪难伺候 对“主公”毫无帮助

17.02.2014  18:58

  本文摘自:《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2月14日第5版,作者:曾彦修,原题:《忆于光远二三事

  于光远,原上海县城人,即今上海南市人。1936年冬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据于和我们几个人闲谈说,初始时,他只是一个1935年北平“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的一般参加者。一天看见清华关上大门,不让学生出去(不准出校门是校外武装干的,北大、清华、燕京三大学,校长从未干涉过学生运动),于上前去看看是什么事,知道情况后,立即自己也投身进去了。跟着发生的“南下宣传团”救亡运动,他就全身全意地投入进去了。可能是途中在保定(?)时,发起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于积极参加,后来似还成了其中的一个领导人(以上是我的印象,如有不确,是我的责任,与于无关)。于在1936年就用了很多时间投到“民先”的开辟工作上去了。1936年冬,于清华毕业,还得有个饭碗,1937上半年,于到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任助教。时清华大学西语系同学、党员黄秋耘已先毕业回广州做地下工作,即介绍于光远入党,时在1937年春(这些是黄秋耘同志告诉我的)。因此,于是抗日战争前入党的党员。今天有些人不了解,时间相差不远,战前战后为何要如此区别?须知,抗战前入党的党员,还是“共匪”呀!当然应该有不同的待遇。现在简称于是1937年入党的,有点与“三八式”混淆,含义不太明白。

  于大概是1939年春以后从武汉撤回延安的。回延安,即调入中央青委。

  时中央青委并不大,可是众星云集。胡乔木调去任青委副主任,黄华、李昌似乎也在那里。其他还有韩天石、李锐、于光远、许立群这么一批明星在那里,可谓群星荟萃,历史上极其罕见。

  1939、1940年于在延安虽然已同毛泽东见过几次,并于1940年同屈伯传同志一起,到毛的住处谈成立“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事情,因均未见过报,所以知名度并不高。后来,中央青委的部分人知名度剧增了,那是因为中青委于1940年办了一个大墙报,即大名鼎鼎的《轻骑队》。上述诸人中有一部分人在上面写过文章,于光远也写过,名声就立刻传开了(我那时正忙于学教条,只马马虎虎去看过一次)。二十多年前,在一次座谈会上,我说,现在的一些杂文与杂文刊物,与《轻骑队》比起来,可谓还没入门。在座的童大林(《轻骑队》的具体技术编辑与誊写者)说,“这是我听到的最高评价”。真的,不说内容,那文字的短小精干,是以后的杂文所未见过的。于光远也在上面写过文章,我就是从这里知道于的。

  当然,正式整风前,这个部门在延安就分散了。于被分到了一个学校教书,于是,长时期又不知此人到何处去了。日降后,于被派协同钱俊瑞进入北平办《解放报》等,多次被镇压,于是,钱俊瑞与于光远的名字,才经常见之于根据地的报端,大家就知道于了。

  襟怀坦荡,无事不可对人言

  1946年10月左右,延安各机关通通撤退到延安北偏西二三百里的乡村里去了,彼此不知道各单位在哪里。1947年大约3月中旬(因为那时天天在看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参考消息,所以记得),我得通知,一人单独步行到晋西北的兴县碧村去集中,说中央已组成一个土改工作团,由康生、陈伯达分任正副团长,团员由各单位调人组成。中宣部由田家英、曾彦修二人参加,并告我时住在中宣部的毛岸英已先走了。中央妇委是由张琴秋、张越霞两个老同志参加。全团始终坚持到底的只有张琴秋、张越霞、高文华、贾琏(女)、于光远、史敬棠、曾彦修等七人。这几个人跑了较多的地方。凡会议时或行军晚上住宿时,于、史、曾(有时有毛岸英)三人多住在民居的一个炕上。当时,大家都已怕谈家庭出身了,因为没有一个人是贫下中农家庭出身的。于却与众不同,无任何忌讳,说他家大概应是大资产阶级了,住在上海旧县城内(即后来的南市区),本姓郁,大概是祖父或曾祖父时,家中是“沙船”大商人。沙船即风帆大海船,一船员工数十人,专营近海生意,跑朝鲜、日本、菲律宾、南洋等,资本大,贸易金额大,怕要算当时的大资产阶级了,是上海有名的大富商。

  在谈到1935年“一二·九”救亡运动的初始时,于也很天真,一字不吹。说,在一二·九那天,他还是一般的随众行动,丝毫没有说他是清华救亡运动的发起人或领导人的意思。之后1936年他更积极地参加“民先”的领导工作。于逝世后,公布他是1937年入党,按解放后的规定,他1936年是“民先”重要领导人之一,应即是党员了。

  他对我们讲,1938年夏天,即抗战中最热闹的“武汉时期”,于在长江局青委工作,一次奉命赴湖南长沙研究青年工作,到长沙火车站不久,即遇日机来轰炸,市街秩序大乱,于找地方避弹,东躲西躲,被当地警察抓起来了,说他是汉奸。于又久久不能说明身份,不得已,于说,你们去问问徐特立老先生吧(徐老当时在长沙代表中共),这时只好由徐出面把于保释出来。

  类此的事情,他都无保留地说给大家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