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军:“教腐”肆虐,减负难行

10.04.2014  11:17

  教辅变成“教腐”。在一些地方,从教育官员到学校校长,再到老师,每个人都贪婪无比,无论权力大小,哪怕只有一丁点权力,都不遗余力地将权力变现,把学生当作“唐僧肉”,把学生家长当挖掘不尽的“聚宝盆”。(4月9日中国青年报)

  大量的教辅资料堆积在学生的课桌上,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事实上,对学生而言,教辅资料只是强加给他们一种“重复训练”,因此深受学生反感;对学校而言,则为执行国家减负政策制造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叫人无可奈何。

  从2011年国家多部委开始重拳打击教辅问题,教辅利益链上的蚂蚱着实了“虚惊一场”。2013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再次发出紧急通知,规范中小学教辅材料市场秩序,禁止出现利用中小学教辅材料非法牟利现象,几乎同时,国家教委颁发《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要求对小学生实行“一教一辅”,但似乎也不能动“教辅”于一毫,教辅资料依然在中小学校“畅通无阻”。“蚂蚱们”何以如此大胆漠视国家政策?所谓利令智昏,教辅产业带来的暴利是叫人无法拒绝的诱惑。

  教辅资料一般采用“统一订购”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最关键的环节:图书发行和订单接受。也就是说,新华书店和教育主管单位必须实行“利益捆绑”,才能实现“利益双赢”,二者的狼狈为奸才是教辅产业“长兴不衰”的保证。事实上,处在这条“利益链”末端的校长和教师,他们根本无权享受一丁点“甜头”。教辅资料统一装运到学校,学校根本就没有不发给学生的理由。由此可见,学校和教师只是糊里糊涂做了“替罪羊”。

  教育主管单位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执行和监督部门,却在高额回扣的诱惑下,置国家减负政策于不顾,其实则“教腐”之祸源。几年来,将打击“教腐”的权力赐予教育主管单位,岂不是正中下怀?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要彻底铲除“教腐”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危害,恐怕还得靠文化市场执法部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