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低成本论  业界良心还是借机炒作?

17.01.2014  14:16

引言

新年伊始,茅台再遭媒体质疑。1月13日,某财经类周刊刊发了一篇题为《\"限公令\"使茅台走下\"神坛\"》的文章,一业内人士称\"茅台成本40块\",迅速成为舆论热点话题。

舆情发酵过程中,一些媒体开始为茅台平反,认为这种算法不科学。

其实,在探讨计算方式之前,另两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新闻源显示,这位业内人士同样来自茅台镇,也制酒售酒,还经营着一家酒类电商网站。

从这此细节来看,\"茅台低成本论\"是否真的成立,其言论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确实值得商榷。

新闻转载 选择性制作标题

在这篇文章刊发后,立即引发全媒体转载。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数据显示,此文在14日获得了超过300次的转载量,在新浪微博的话题热度也极高,当天有接近1500条与此有关的原创微博信息。

一些网络媒体在转载源发新闻时,改写了大标题。如新浪财经频道为此文制作的标题是《茅台售价上千实际成本几十元 成权贵阶层特供品》。地方媒体在摘编源发新闻时,大都也将\"低成本\"做为卖点放入主标题,而原稿标题中的\"茅台走下神坛\"倒是少有人提。

由此,茅台低成本论迅速\"走红\",成为14日当天的热词。一瓶千元的白酒,其成本仅为售价的几十分之一,这样的论调怎能不受到公众质疑?

由此,我们联想到在2013年底同样颇具争议的另一起\"低成本\"舆情事件--星巴克暴利事件。当时,一家主流财经媒体和央视先后对星巴克咖啡在内地的售价进行质疑。

茅台和星巴克的成本事件其实有颇多相似之处,两个品牌都是各自领域内的大佬,都因为成本问题而遭受媒体质疑,其后又都被其他媒体平反。

二者所不同的却在于,人们对于星巴克的价格之所以认同,是因为其足够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而对于茅台价格之所以不认同,是因为对其背后所关联的消费群体和消费价值观有一定成见。

【1】 【2】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