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茶油大产业 绿色银行遍赣鄱 江西: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31.03.2015  11:03

种植面积和茶油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

 产业化路上须破解技术与成本难题

丰城市丽村镇游坊村是当地有名的“油坊村”。

  春意正浓时,行走赣鄱大地,随处可见正在为荒坡野地披绿装的农民,打穴、栽苗、施肥……他们正在营造一座满目葱郁的“绿色银行”——油茶林。

  作为全国油茶原生区和两大中心产区之一的江西,去年全省油茶林面积超过了1300万亩,年产茶油11万吨以上,总产值突破160亿元,种植面积和茶油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

  江西油茶,一个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老产业,正在焕发新生机。

   一棵致富树:荒山穷山变青山金山

  3月28日,午饭后,丁菊云连茶都没来得及喝上一口,就急匆匆地骑着自行车赶到了自家的油茶林,看看半个月前刚下地油茶苗的长势。对于这位今年62岁的老汉而言,这片油茶林,是他今后的“绿色养老银行”。

  老丁所在的丰城市丽村镇游坊村,全村170余户,人均山地面积10余亩,历来就有种油茶传统,是当地有名的“油坊村”。而随着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的油茶林也逐渐荒芜。老丁指着一片绿油油的山头说,“野草已经比油茶树高了。

  2009年,游坊村开始退耕还林改造,村民又开始重操旧业种油茶。老丁家里种了9亩高产油茶,去年已初尝丰收喜悦,一共采摘了七百公斤油茶鲜果,加工出30多公斤茶油。按照去年的行情,这些茶油能卖到约3000元。

  今年,老丁“下狠心”,把自家的30亩山地全部种了油茶。一方面,是种油茶能赚到钱;另一方面,有了更省心、更省钱的办法。村干部牵头,统一整地、购苗、种植……“相当于大家合伙,各方面的支出都能便宜不少。”老丁说,每亩550元的政府补贴,大家集中使用挖掘机统一整地,30亩油茶林,不到5000元购苗款,镇政府补贴了一半。

  这也大大刺激了村民种植油茶的热情。目前,全村的油茶面积已有近4000亩,甚至一些村民把原先种花生、大豆的坡地,都“”出来种油茶了。曾经的“油坊村”,如今被称为“江西高产油茶第一村”。

  油坊村的这种做法,也被当地政府总结为“四统一分”新模式,开始在各地进行推广。丰城市市长金三元说,统一规划、整地、购苗、栽植和分户经营管理获取收益,能破解林地分散开发难、分散经营成本高等难题,提高村民们种植高产油茶的积极性。目前,丰城市已利用这一模式,新造高产油茶林3.2万亩。

  不仅游坊村,每年10月,油茶花开遍赣鄱山野。

  省林业厅巡视员魏运华说,江西100个县(市、区)已全部被纳入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规划范围,其中,确定江西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44个。经过这几年的大力发展,江西高产油茶林新造面积达到340多万亩,预计明年即可提前完成国家规划江西400万亩新造林面积。

     一个黄金果:“资本上山”吃干榨净

  丰城市天玉油脂有限公司总经理鄢国权,最近正与浙江一家全国知名日化企业商谈合作。把茶油精炼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粗脂肪酸,精深加工为植物油酸,用作洗涤剂的原料。

  产业链每向前延伸一米,都能让一颗油茶籽身价倍增。从粗脂肪酸到植物油酸,售价从每吨5000元飙升至1.3万元。这就是“资本上山”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2009年,天玉油脂从一家米糠油加工企业,进入油茶深加工领域。“一个油茶籽进入我们的生产线后,能被吃干榨尽,不会有一点浪费。”鄢国权说,油茶浑身都是宝,除了加工成茶油外,现在已被深加工为7种副产品,不会产生一点废料。

  茶粕可变为有机肥、茶粕粉能加工成洗涤剂、植物沥青用作高速公路黏结剂……鄢国权细数每一种副产品的去处。一吨油茶籽收购价约1.3万元,可以加工出30%的茶油,综合效益可达4万元,其中的四成附加值,就来源于深加工的各种副产品。

  “天玉”正在努力从一家单一的食用油脂加工企业,向精细化工企业转型。而这,也正是江西油茶产业的未来。

  走进丰城市富硒产业基地,就可以看到连片上万亩油茶林。8年前,国内多家上市公司、投资公司组团,成立了江西御润坊富硒山茶油公司,在这里种油茶,至今已累计投资2.2亿元,种植面积2.3万亩。

  “现在已逐步进入收获期了。”该公司负责人说,去年已有1.7万亩油茶林开始挂果,虽没有进入盛产期,仍采摘了40余万公斤鲜果,预计茶油产量将超过5万公斤。

  在基地一角,一栋造型别致的建筑已完成主体工程,这就是御润坊的油茶文化博物馆,即将开始装修、布展。今后游客可在这里品味千年油茶文化。

  “我们看中油茶的产量,更注重整个产业链的延伸。”该公司负责人说,生态旅游是未来的主要产业之一。在最初的规划中,就明确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即良种繁育、丰产栽培、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和生态旅游。

  数据显示,2014年,江西油茶产业总产值突破160亿元。全省有一定规模的油茶加工企业50多家,年加工精炼茶油能力21.2万吨。更为可喜的是,一大批企业正在“上山”,不仅种油茶,更在精深加工领域阔步前行。

    一道难解题:技术与成本之困

  2009年,一直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的陈建新,一头扎进了山里,在高安市大城镇种植了1000余亩油茶。6年的艰辛,如今终于到了收获期,去年有300多亩开始投产。

  他遇到许多油茶种植大户都遭遇的难题——缺晒场。30万公斤油茶鲜果,如果不能及时晾晒,就会出现霉变,一年收入就泡汤了。他投资10多万元买来烘干机、剥壳机,但都不管用,至今没有解决这一难题。

  无奈之下,陈建新只能把其中一半的鲜果,以每公斤2.6元的价格卖给加工企业。如果是自己加工,每公斤鲜果附加值至少能达到4元。

  “油茶产业是一个对科技支撑依存度非常大的产业,但至今在许多关键环节都没能实现技术突破。”省林业厅有关人士说,应该由国家统一制定规划和方案,集中利用和调度科研资源,避免重复投资、低水平重复研究,尽早突破技术瓶颈。

  目前油茶种植、采摘、加工前的处理大多还是手工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成本,同时对规模化经营带来较大的困难,非常需要在专用机械的研究开发上取得突破。

  此外,油茶加工目前基本延续着传统加工方式,只不过是从简单的手工、繁重的体力劳动变成机械、半机械操作。如果茶油要走向国际市场,就需要提高和保证品质,其加工工艺和设备必须要有革命性的变革。

  而这,也仅仅是目前江西油茶产业化之路上的障碍之一。而另一制约因素,则是资金问题。

  土地年租金100元、整地700元、苗木180元……江西汇丰源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是规模化种植,一亩油茶林的初种成本要达到1340元,此后的每年管护成本需要390元,一直到第6年才能达到收支平衡。

  魏运华说,油茶是投资大、周期长的产业,从栽种到投产需要6年,而到盛产期更需8年以上。在投产前的6年每亩累计投入要达到2200元至2500元。如果要把油茶作为“扶贫产业”,就亟须解决林农投入的问题,也就是国家应提高补贴标准。(记者 郑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