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留住“蛙声”,建设美丽乡村

17.03.2015  17:41
原标题:杨义祥:留住“蛙声”,建设美丽乡村

  原标题:杨义祥:留住“蛙声”,建设美丽乡村

  两会期间,“美丽乡村”、“记住乡愁”成为许多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触动了笔者抑制已久的神经:我们梦寐以求的美丽乡村是什么样的,她在哪里?我们现在的乡村,她美丽吗?面对今天的乡村,我们该反省什么?

  差不多我们每个人的小学、中学时期,都熟背过许多的唐诗宋词,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悦耳诗句所描绘的田园牧歌似的原始生态乡村,曾经让多少学子心驰神往如醉如痴,她是士子们的理想国、是文人骚客们的桃花源,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梦中天堂。

  依然记得笔者的少年时代,虽然物资匮乏生活清苦,但水是清的,劳动时用手捧起来就喝,水里面水蛇与青蛙缠绕,水獭追游鱼跳跃,水面上蜻蜓与燕子齐飞,荷花伴野花争艳;天是蓝的,蓝天上白云悠悠、彩虹灿烂;家禽家畜是都有的,户户庭前鸡满地,家家后院猪滚圆;乡亲们是辛劳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起五更,睡半夜,栽秧割麦两头忙,才从公社农田归,又奔乡野砍柴忙。那是一个清贫劳碌的年代,却也有一个纯净活泼丰富的乡村。

  现在我们回到乡村,家家盖起了小洋楼,水泥路通到了村组间;自来水接通了邻镇村,户户楼顶是太阳能;电脑、有线电视基本普及,世界就在你面前;摩托、面的、翻斗车你来我往,轿车也进了农家院。这无疑是翻天覆地的巨变。但是,另一类苦衷却也如影随形:有新村无新貌。房子高的高来低的低,你朝南开门,我偏北迎客,一间烧火房,直接逼到公路边;门前是一沟臭水,水里面只有泡沫与垃圾,青蛙和蛇早已绝迹,蚂蝗和水獭只能现身在电视里;空气中充满了农药味,遇上变天就下红雨;农户基本不养猪与鸡,因为保不准夜里被谁偷了去;因为污染严重,每个组里都有好几个癌症病人在等别离;农闲长了无事干,男女老少打麻将,小孩的识字课本就是一筒与幺鸡,电动麻将机成了家家必备的待客工具……回忆起小时候的水、小时候的天、小时候满地跑的野生生灵和“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其乐融融,真觉得恍如隔世。短短四十年,我们获得了物质的满足,获得了生活的高端与闲暇,但却失去了纯净的自然,失去了灵性的物种,失去了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健康。现代化带来的物物交换,竟然是如此的隔膜与感伤。所以只能默默地慨叹:回不去了。

  媒体报道,两会上有身为市委书记的人大代表,为下乡听不见蛙声感到很吃惊,我则觉得这样的代表很官僚。笔者的老家就是水乡园林的江汉平原乡村,可那里好多年就已不见了蛙声,蛇也成了稀罕动物,萤火虫更是杳无踪迹闻所未闻。当水乡园林的乡村都已是一潭死水、一河臭水、一片雾霾的天,一个个身患癌症已经故去或者正在等待离别的亲人,那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美丽中国的美丽乡村?当我们的后代整天趴在一筒幺鸡的识字课本上,他们靠什么去拼未来、赌明天?这又如何让今天的我们放心?当一类类鲜活的生灵都只能活跃在电视里,面对自然,我们是否罪无可赦?所谓道法自然,所谓天人合一,面对祖先,我们是否无地自容、羞愧难当?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历史的接力棒我们究竟该怎样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