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荒唐证明 公安部全面梳理证明的种类

01.07.2015  12:24
原标题:人民日报聚焦荒唐证明 公安部全面梳理证明的种类

免去那些劳民伤财的荒唐证明(锐评)

陈先生出境旅游被要求证明“我妈是我妈”的离奇遭遇经人民日报曝光后,更多的“奇葩”证明被媒体披露:兑换残币需开“非故意烧毁钱币证明”,办理工商执照需开“不扰民证明”,报销住院费需开“摔倒证明”……各式各样的证明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开证明前需要先开“需要我证明的证明”。在绕口令般的证明中,人们看到的是权力的傲慢、管理的落后和法治意识的缺失。

开证明,是公共管理的必要手段,是确保信息真实准确权威的常见办法。人们“吐槽”的也仅仅是那些折腾群众、繁杂过滥的证明。如何痛下决心、操起手术刀,去掉那些劳民伤财的荒唐证明呢?不妨对现有的病症做个梳理。

有的“证明繁”是官僚主义造成的。有媒体报道,一位全国劳模盖章盖到落泪,原因是差点因没盖齐证明章而错失劳模称号。一句“领导不在”成了搪塞办事群众的挡箭牌。其实,许多证明压根就不应由群众“自我证明”,公权力机关对所掌握信息的内部交流,完全可以取代群众挨家挨户上门讨证明。根治官僚主义造成的“证明繁”,一靠作风建设,把高高在上的官老爷思想拉下来,重树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二靠简政放权,一些可有可无的证明,坚决取消,一些公权力机关就能收集的证明,坚决不劳烦群众。

有的“证明繁”是管理落后造成的。有媒体报道,一位女士办理公积金贷款,被要求证明“结婚前是未婚”。仔细想来,这样可笑的证明也是出于无奈,在婚姻登记未全国联网的情况下,一个人完全可能在多地结婚。信息孤岛是公众个人信息被不断收集,但却难以打通融合的根源。运用“互联网+”思维,把公民户籍、教育、就业、生育、医疗、婚姻等处于分散、割据、碎片化状态的基本信息整合起来,才能实现部门间、地区间互通共享。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证明繁”问题,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召集外交部、公安部及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召开会议,研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提升出境管理服务、简化公民出境手续。除了政府主动为之的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公众有没有其他途径监督政府自我革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呢?

近日,媒体报道,四川的一位群众开户籍证明遭遇踢皮球,明明看到派出所民警电脑上已经查到自己的户籍信息,就是不给开,理由是,需要先出具“需要我开证明的证明”。对于这类无理刁难,公众完全可以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申请信息公开,对于拒不依法履行公开义务的行政机关,公众可以采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倒逼行政机关积极作为、依法履职。

最成功的管理,是让人感受不到管理者的存在。”管理学上的这句名言,或许可以成为破解“证明繁”的目标。希望相关部门放下权力的傲慢、改进落后的管理、弥补缺失的法治意识,让群众办事更便捷,让管理更有效。(徐 隽)

公安部:全面梳理证明的种类

近日,公安部负责人表示,公安部已部署各地认真清理本地有关户籍证件使用管理的政策规定,全面梳理证明的种类,该取消的要取消,该合并的要合并,必不可少的证明要清楚告知。对于能够凭户口簿、身份证证明身份及亲属关系的,一律不得要求公民出具其他户籍证件;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人口信息化优势,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认真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通过举报电话、电子邮箱、官方微博等方式,主动接受举报投诉,自觉将工作置于阳光之下,切实提高户籍窗口的服务水平。最近,按照中央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和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的部署要求,公安部正着力推进深化公安行政改革、创新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服务,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便利。

外交部:推动签证更便捷

外交部负责人表示,外交部要继续高度重视公民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中国护照“含金量”问题,也就是中国公民国际旅行便利程度仍然较低、一些国家向中国公民颁发签证门槛设置高、证明材料要求多等问题。继续全方位开展工作,本着相互尊重主权、求同存异、平等互惠的原则,与有关国家积极沟通磋商,推动外方对中国公民实行更加便捷的签证政策,提供更多便利。

国家税务总局:税务行政网上审批

各地税务机关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提供网上表单下载、操作指南和文书预审的基础上,在确保信息安全和法律许可的前提下,逐步实现税务行政审批事项的网上办理。有条件的地区,应充分借助金税三期纳税服务平台等信息化手段,逐步实现网上审批。统一操作流程和办结时限;根据税务机关公开的审批事项列表逐一比对,对于即办事项,逐步实现网上办结;对于转办事项,进行网上审批、预审或电子文书受理;对于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需要实地核查的事项,核查完毕后,通过网上向纳税人告知审批结果。

安徽省:清理审批中介服务

针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环节多、耗时长等问题,安徽省将全面清理涉及行政审批的中介服务项目,计划出台规范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的措施办法,积极培育和规范引导审批中介服务市场,切断行政审批机关与审批中介服务机构的利益链条,加强中介机构监督和行业自律,努力消除审批中介服务的“灰色地带”和权力寻租空间。此外,安徽省还将按照“1+X”模式,研究制定政府权力运行监管办法,重点解决事中事后监管和追责问责等问题,规范包括行政审批权在内的政府权力运行。

江苏常州公安:不让群众白跑路

今年以来,江苏常州公安机关主动适应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要求,以实施公安行政许可与公共服务“九项制度”为抓手,积极推进公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015年1月1日,《常州市公安机关窗口服务工作规范》和《常州市公安机关窗口服务工作规范实施细则》正式施行。两个规范性文件对公安行政许可与公共服务、服务场所与设施配备、岗位素质与服务行为以及监督管理与责任追究等作出统一规范,向社会公开承诺首接负责制、一窗受理制、一次告知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延时工作制、网上服务制、目录管理制和实时评价制等“九项制度”,形成规范严谨、公开透明、便利高效、程序严密、权责一致的行政审批服务制度体系。

打破壁垒 方便群众(对话)

本报记者 张 璁

对话嘉宾: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孟庆国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 张少彤

办个证跑断腿”是长期以来老百姓到政府部门办事时诟病最多的“拦路虎”,近日,上至中央下至街头巷尾,对“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的热议,使这个问题被推上了简政放权的最前沿,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事关百姓最切身的获得感,也是政府服务诚意的试金石。就此,记者对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

记者:“我妈是我妈”式的证明存在哪些问题?

张少彤:目前,老百姓办事的主要矛盾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不知道要去办事;不知道找谁办;不知道拿什么材料,工作人员说法不一;涉及多个部门的时候,容易被踢皮球,遇到死锁困境;复杂周期长,往返跑多次。

孟庆国:在一般意义上,百姓或企业在办理一些事项时提交一些证明或说明性的材料是合理的,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现在的问题是,要求提交的证明或材料越来越“千奇百怪”,“过多”“过滥”“过繁”已到了让人深恶痛绝的地步。

记者:中央提出运用大数据优化政府服务,这对解决证明难题有何帮助?

张少彤:政府办事就是企业和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基于规则的一种关系往来。我们在对全国政府网站的评估中发现,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办事服务,用户口碑和体验较好的,其后台往往有比较明确规范的管理为后盾;反之用户口碑和体验都比较差的,往往政府内部存在管理不规范、规则不明确的漏洞。而网上办事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五个不:事不全、找不到、看不懂、说不准、办不通。

孟庆国:各类要提交的前置材料和信息在不同部门的办理中重复提供,如果各部门之间信息是互联互通的,为一纸证明“跑断腿”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需要破除的深层次问题就是政府部门间的职责“壁垒”和“一亩三分地”的固有思维。各部门之间对于所拥有的数据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和互认机制,导致公众自己被变身为这种机制缺位的替代者,这个“壁垒”要打破。另外,应全面取消各级政府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定期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法定程序及时取消、调整行政管理权限,并向社会发布。

记者: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证明过多过滥的问题?

孟庆国:首先,要尽可能地压缩、精简办理事项,对各基层部门职责实现 “精耕细作”,那些可以不要的则坚决清理;确需保留的,建立标准予以规范。对各类行政许可制度的改革,不能大而化之、概而论之;不能永远停在文件中、会议上,要“真刀真枪”。积极推进各类事项办理的依据、流程、方式及权限等公开,引入第三方参与和评价机制。

另外还要推进诚信社会建设的问题,营造一个人人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奇葩”证明多,不能简单把板子打在基层政府部门,这其中也有很大层面的社会原因。社会上存在着太多不诚信、甚至坑蒙拐骗的现象,因而多数证明材料的提交要求,初衷往往有规避风险和责任的考虑。

张少彤:主要目标是鼓励社会参与,引导用户参与服务评价监督。

一是内容方面,围绕简政放权要求,根据“三个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细化服务目录和办理规范,统一服务标准。二是技术方面,引导集约化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加强共享。前台统一“窗口”打破部门界限,优化门户网站服务入口,设计一个好的用户界面。基础设施、发布和互动功能模块都可集约化,标准化的业务可建集约化的支撑平台,非标准化的业务通过数据开放和共享的方式为内外部提供服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三是监督评价方面,鼓励社会参与,引导用户参与服务评价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