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旴江医学:薪火相传的国医瑰宝
5月16日,《中国中医药报》以“旴江医学:薪火相传的国医瑰宝”为题专版报道了旴江医学研究情况,现将全文转载以飨广大师生:
旴江医学:薪火相传的国医瑰宝
张安然
2015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被授予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证书。屠呦呦在随后的演讲中提及:“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中国古代医学的智慧给予了她最关键的引导和启示。
《江西省科学技术志》记载:“葛玄及其侄孙葛洪先后踏足江西南城的麻姑山和樟树的阁皂山,致力于炼丹、采药,传医治病……张陵、丁令威、葛玄、葛洪在江西采药炼丹,开江西药业之先河。”抚州南城居旴江上游,樟树居旴江下游,都是旴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作为道教灵宝派的创始人,葛玄及其侄孙葛洪长期在旴江流域布道传医、采药制药、整理医药方术,悄悄埋下了“江西中医药”的种子,自此,蔚为奇观的旴江医学和江西药帮开始了长达两千余年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壮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医药宝库。
旴江,现名抚河,源出于抚州广昌,经黎川、南丰、南城、临川、进贤、丰城、新建、南昌等地,西入赣江,北入鄱阳湖。浩浩江水,千百年来静静流淌在赣鄱大地,浇灌着丰饶的赣抚平原,养育了两岸一代又一代江西儿女。
这是一条注定要书写历史的长河。自古,旴江流域文风鼎盛、名人辈出,历代文人学士,宛如繁星灿烂,指不胜屈。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曾巩,“宰相词人”晏殊,南宋思想家陆九渊,元代理学家吴澄,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等,皆出生于旴江流域,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文化之邦”“才子之乡”的美誉相媲美,旴江还有“医学之乡”的盛名。妇产科大家陈自明,骨伤科、喉科专家危亦林,针灸大家席弘,脉学大家严三点,舌诊专家杜本,医林状元龚廷贤,擅治痨瘵专家龚居中,医学教育专家李梴,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喻嘉言,临床专家谢星焕……自先秦始,旴江还哺育了数以千计、不胜枚举的岐黄翘楚,形成了屹立于杏林的医学群体,留下了卷叠浩繁的庞大医著。
据江西中医药大学旴江医学研究会副会长、旴江医学传承人谢强教授多年潜心研究考证,旴江干支流涉及的16个县市有古代医家1012人、医籍703种,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陈自明、危亦林、龚廷贤、龚居中、李梴、喻嘉言、黄宫绣、谢星焕等8人均出自旴江流域,在被公认的全国历代62家针灸学派中,旴江医家占其8家,樟树帮、建昌帮药业名誉天下,历代名医辈出,医药繁盛,学说纷呈,远播寰宇,传承至今,对我国中医药学发展影响深远,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地方医学流派之一。
让我们一同走进旴江医学的千年历史,感触旴江医学在古今传承中的壮丽画面和蓬勃生机。
【集千名岐黄医家之大成】
旴江医史源远流长 名医成林
谢强教授介绍,我国古代医学与儒释道文化相通,多以道学为体、儒学为魂、释学为用。追溯我国医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道医”“儒医”“术医”几个阶段。
溯源寻流,江西自古以来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大中心,旴江流域及其周边是儒释道的主要发源地与传播地之一。旴江医学的缘起、发展、繁荣也正是循着江西宗教文化的轨迹,在绵延不绝的历代传承中,在深厚的江西人文底蕴的培育下,逐渐成长为我国地方医学的一朵奇葩,书写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绚丽篇章。
走进旴江腹地,龙虎山、麻姑山、阁皂山等宗教名胜风光旖旎、山清水秀、香火旺盛,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和信众前来游览,是“江西风景独好”的闪亮名片。其实,早在汉晋时期,旴江流域就已是道教的兴盛之地,道教在旴江流域创立,以道传医,医道相济,旴江医学由此而兴起。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在旴江流域南城麻姑山和樟树阁皂山等地修行40余年,撰《葛氏杂方》《神仙服食经》等;葛玄的侄孙葛洪传承衣钵,撰《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等。葛洪又将其学下传曾孙葛巢甫,葛氏三圣长期在旴江流域制药行医布道,受其影响,从事医药者纷起。至此,旴江医学和旴江药帮(建昌帮、樟树帮)开始了驰誉中外数千年的繁盛不衰。
佛家有言,“求官去长安,求佛到洪州(今南昌)”。唐朝,江西是佛教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医佛相济,佛以扬医,旴江医学因此得以进一步弘扬。禅宗重要创始人马祖长期在旴江流域的抚州、洪州(今南昌)、新建等地修行,建“丛林”,立“清规”,以医弘教,仁心惠众。受马祖的传化,后世有沈应善、慈济、释心斋、喻嘉言、释觉音、谢佩玉等20余位高僧佛医和居士名医,在旴江流域各地传医治病,撰写医著,流芳后世。如,南城谢佩玉是一名信佛居士,术高心慈,被南昌市民尊称为南昌名医“四大金刚一尊佛”之“一尊佛”。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南昌居士名医姚国美,带头募捐重建“佑民寺”,在寺中设中医门诊部为平民疗疾施药,在百姓心中威望甚高。他首先倡议并与江公铁、张佩宜、姚穉山等同仁一道创办“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中医精英,如姚荷生、姚奇蔚、张海峰、万友生、孙书伟、杨卓寅、王家瑞等,后来均为江西中医界的中坚,为振兴江西中医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今日江西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宋元,旴江流域有书院近百所,儒学昌盛,儒医成群,旴江医学得以迅速发展。这里,人们竞相习医,施医济众,崇儒尚医之风沛然,出现了60余位医术精湛的儒医大家,撰有医籍50余种,名动天下,谱写了一幅璀璨的“儒人达医”群芳谱:临川陈自明,精妇、外、喉科,撰《妇人大全良方》被誉为“中国妇科奠基”之作,撰《外科精要》是国内最早明确“外科”名称,开外科疾病辨证施治之先河。黎民寿撰《辑方》《决脉精要》等,流传日本影响深远。严三点精脉诊,撰《脉法撮要》。南丰危亦林,精骨伤、喉、内、外等,著有《世医得效方》。临川席弘精针术,撰《席横家针灸书》,有“学者潜心宜熟读,席弘治病名最高”的美誉。清江杜本精舌诊,撰《敖氏伤寒金镜录》等。
到了明清两代,政治中心南移,旴江医学这朵奇葩盎然绽放,翘楚辈出,大放异彩。据考证,明清时期有名医800余人、医籍400余种,出现了龚信、龚廷贤、李梴、涂绅、万全、王文谟、龚居中、喻嘉言、黄宫绣、谢星焕、陈当务等享誉全国的著名医药学家,著有《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医学入门》《红炉点雪》《本草求真》《谢映庐医案》《医门法律》等众多传世医著,发明创新不计其数,在海内外流传甚远,旴江医学进入全面繁盛时期。
同时,随着医学的全面繁盛,旴江药业也应声全面繁荣。建昌、樟树及周边的南丰、丰城等地,药商云集,药材齐全、炮制精良,逐渐发展成为国内著名药帮——江西建昌帮和樟树帮,与“京帮”、“川帮”并称为中国四大药帮。今日的樟树自古就被称为“南国药都”,樟树药材曾被钦定为皇宫用药。至今,还有“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过建昌不成”的赞誉。据统计,两帮药业全盛时期,有药行300余家,医药名家100余人,药业遍及大江南北以及东南亚,影响至今。
时事变迁,到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华大地战火纷飞,国势式微,民不聊生。而且,随着西学东渐,西医日益广泛,中医药遭到排斥,中医药发展日渐坎坷,旴江医学在动荡中日益衰落,发展一度停滞。到了近代,江西医药界姚国美、张佩宜、江镜清、谢双湖、谢佩玉、江公铁等一大批有志之士奋起努力,为推动旴江医学复兴发展竭尽所能;解放以后,涌现出李如里、许寿仁、杨志一、姚荷生、万友生、张海峰、傅再希、李元馨、姚奇蔚、杨卓寅、徐少廷、陈瑞春等一大批旴江名医,他们积累的学术经验都是中医药学的宝贵财富。
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西中医药大学著名医史学家杨卓寅教授,在深入研究、多方论证的基础上,首次将旴江流域医学群体命名为“旴江医学”,开旴江医学研究的先河。近年来,江西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旴江医学的发掘、传承和弘扬,成立了旴江医学研究会,一大批老中青中医药学者积极投身于旴江医学的研究工作中,为旴江医学研究再次焕发蓬勃生机注入了强劲动力。
【融千年赣鄱文化之精粹】
旴江医文融汇贯通 德文并茂
人们常用“杏林满园”“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众所周知,“杏林”源于东汉道医董奉。《江西省宗教志》记载,董奉“赴豫章(今南昌)行医,久之,到庐山卜居……为人治病,药到病除,极为见效。”董奉施医,不收诊费,种杏即可,竟得10万余株,郁然成林,遗留“杏林”千古佳话。
其实,“杏林”文化现象正是旴江医家仁心仁术、以德立世的一个缩影。江西中医药大学旴江医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旴江医学传承人何晓晖教授表示,道医“悬壶济世”,佛医“慈爱众生”,儒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仁德”早已成为流淌在旴江医家身上的血脉,世代传承,为赣鄱文化注入了以“仁德”为魂的“旴江元素”。
旴江南城谢氏医门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史料记载,谢星焕六世业医,他在南城、金溪一带行医40余年,对因病求诊者,从不推辞,总是捧出一颗仁爱之心,尽心尽力救治,对贫苦之人不计报酬。谢家每年自制时令成药“金不换正气丸”,从端午至重阳布施于贫民,对无钱看病的贫苦患者一概不收酬金,受益者不计其数。临川陈自明看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倍受疾病折磨,摒弃“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的陈年陋习,甘愿做一名为人们所不屑的“带下医”,救妇人无数。
“仁德”一直是旴江医家必须恪守、明文规定的基本准则。金溪名医龚信在《古今医鉴》中设“明医箴”和“庸医箴”专篇,要求明医做到“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艺,惟期博济,不炫虚名,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金溪龚延贤总结《医家十要》,开宗明义提出医家要“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主张“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何晓晖教授介绍,旴江医学得以广为传播和发扬,还与旴江医学医文并茂的特征密不可分。尤其是唐宋以来,儒医相通蔚成风气。史料记载的千余位旴江医家中大多出自儒门,如陈自明、龚信、龚廷贤、李梴、喻嘉言、黄宫绣、傅再希等均是先儒后医,少年攻读儒书,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所以学养深厚,能著书立说,医文并茂。如,《寓意草》《得心集》《易氏医案》《医案偶存》等均为学验俱丰、文情并茂的医案上乘之作。
在何晓晖教授的推荐下,记者翻看了新建喻嘉言的《寓意草》,该医著采用笔记文学体裁,融医案与美文于一体,故事性、可读性很强。现摘取《论徐岳生将成痿痹之证》一文的某些段落:“徐岳生躯盛气充,昔年因食指微伤见血,以冷水濯之,遂至血凝不散……闻最后阳道尽缩,小水全无,乃肺金之气,先绝于上,所以致此。明明言之,而竟蹈之,奈何奈何!”此文讲述了患者因为误治将变成痿痹的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娓娓动听,医者的文学功底之深可见一斑。此外,记者发现,夹叙夹议,论证严密,逻辑性强,文章精辟,引喻譬类,引经据典,手法多样等诸多文学特点,几乎都能在《寓意草》中找到例证。
南丰李梴的传世之作《医学入门》将医学融于诗词歌赋之中,是一本难得的文学佳作。金溪龚廷贤《万病回春》一书中同样采用了歌诀形式,简明扼要又琅琅上口,前文中的“医家十要”充分体现这一特色。我们再看,《寓意草》《得心集》《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古今医鉴》《红炉点雪》……这些旴江医著书名皆别具一格,文学色彩浓厚。
在旴江流域中,戏曲与喉科的渊源非常引人瞩目,“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的故乡就是旴江流域的临川。走进旴江流域,南丰傩舞、广昌“旴河戏”、宜黄腔都是流传广泛的声腔剧种,一曲“临川四梦”更是海内外声名远播、传世流芳。戏曲是讲究嗓音发声的综合艺术,演员在声音训练、演出及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嗓音保健与喉科病症的防治。旴江流域戏曲文化的鼎盛,离不开旴江喉科的保驾护航,也直接成就了旴江喉科的一枝独秀。
经谢强教授查阅大量的地方志和史料考证,旴江喉科源于晋代,传衍不息,有擅长喉科的医家96人、医门31门,医家大多分布于明清时期,与地方戏曲繁荣密切相关。葛洪《肘后备急方》记有吹喉、嚼化、针灸等喉科治法及方药,是旴江喉科针药并治的独特临证风格的源起。南丰危亦林曾师从我国最早的喉科医生临川范叔清,撰《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七·口齿兼咽喉科》,咽喉疾病最早得以冠名,改写了“喉科医生最早见于清代”的一般认知。清江聂杏元《咽喉说》是我国目前有史料记载的第一部喉科专著。谢强教授说,至今,旴江喉科传承人依旧存留不少辨治嗓音病症的独特经验和养嗓治喉验方,如艺人嗓音病症不仅辨嘶与哑,还须辨明声塌、声弱等10余种之不同,以及观音茶、乌梅茶等养嗓治喉症秘验方等。我们常说的“道地药材”中“道地”二字,最早见于汤显祖的《牡丹亭》。
此外,旴江医学的发展、繁荣与海外传播,与旴江流域的雕版印书业密切相关。自古流传,“临川才子金溪书”,金溪县浒湾镇曾是明清时期全国雕版印刷业的中心之一,印书便利促进了本地医家著书立说和医学传播,如金溪一县,自明清以来有著名医家50余人,刊刻金溪本地医籍50余种,极大扩展了旴江医学的对外交流和影响。如,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外科精要》等在日本刊行,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流传朝鲜、日本等,龚廷贤的《万病回春》被奉为日本后世派的经典。
【蕴千年传承创新之生机】
旴江医承薪火相传 福荫世人
正如受《肘后备急方》启发,青蒿素被成功提取并被用于抗疟,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中国传统医学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绚丽光芒。何晓晖教授表示,师古而不泥古,传承加以创新,一直是旴江文化的精髓,也是旴江医学最鲜明的特征。
在旴江医家群体中,家传与师传相结合的现象非常突出。古代,如临川陈氏三代为医,南丰危氏五代名医,临川席氏十二代均以针灸为业,南城谢氏六世业医,金溪龚氏名医辈出等;当代,南昌以姚国美为代表的“姚门医派”,世代相传十三代,名医辈出,至今,江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研究室”门诊部依旧人满为患;抚州以李圃孙为代表的“李门医派”,医术代代相承。另外,旴江医家擅于精研前人著作,从师多元,博采众长等特性为后人称赞。如,新建喻嘉言发挥《内经》精气学说,提出“大气论”“秋燥论”等新理论;深入学习研究《伤寒论》,创立“三纲鼎立”之说,独树一帜。临川陈自明遍游东南各地,集各家之长,成为一代妇科和外科名家。
众多旴江医家还时刻秉持“仁德”的医学精神,打破“秘方不外传”的传统,纷纷著书立说,奉方献术,传承学术和经验。如,危亦林毫无保留地公开危氏家传的秘方,《世医得效方》载方3300余首,不仅保存了许多濒于失传的古代验方,又收载了危氏五世所积累的名医验方。龚廷贤年逾九十,行医六十余载,先后著书20余部,不断将自己临床积蓄的新鲜经验和方剂公开于世,对后世医学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旴江古代医家在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明,创造了10余项医学之最,在中国医学史和世界医学史写下了灿烂篇章。危亦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骨伤科发明家,创造了诸多的骨伤治疗新技术。他所著《世医得效方》开创了正骨整复手法之先河,在“正骨兼金镞科”中详细介绍了肘、臂、腰、膝脱臼骨折的整复方法,其中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为世界之最早,比英国医生达维斯采用这一同样方法早了600年;架梯(立凳)复位法整复肩关节脱位,也被认为较现代外科奠基人之一的巴累1572年采用的类似方法早了200多年。《世医得效方》记述应用草乌散全身麻醉进行正骨手术,是世界麻醉史上已知的最早全身麻醉的医学文献记载,危氏应用蔓陀罗、草乌等进行全身麻醉,比日本外科医生华岗青州1805年使用蔓陀罗做手术麻醉早了460多年。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了南宋前40余部医著中有关妇产科治疗经验,尤其在继承杨子建《十产》助产手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与创新,创立了对倒产、偏产、坐产、盘肠产等难产的有效处治方法。如所记述的臀位助产法是世界之最早的文献记载,“盘肠产”及其处治方法补充了《十产》之未备。陈氏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以兔脑髓为主药佐以芳香药物制成“催生丹”,其催生效用冠于宋以前诸催生方之首。
清江杜清碧撰《敖氏伤寒金镜录》,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金溪龚廷贤《万病回春》中的雄黄败毒散、杨梅疮秘方和《寿世保元》中的十全丹,是世界上率先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文献记载。临川席弘的“席弘针法”、南丰李梴的“南丰针灸补泻”和“炼脐”灸法、金溪龚廷贤的“薰脐、蒸脐、温脐”灸法,清江黄石屏的“金针”“药灸”疗法等均是针灸技术的发明与创新。
最为引人关注的是,据浙江中医药研究院陈永灿教授最新考证发现,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首见于清代抚州陈当务《证治要义》,此书对“辨证论治”的基本内涵作了具体而深刻的论述。
时至今日,旴江医学的传承与创新精神依然闪耀在赣鄱大地,流淌在旴江当代医家身上,并不断推陈出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健康服务。
2016年1月8日,江西中医药大学陈日新教授团队完成的“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推广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江西中医学领域空白。热敏灸技术作为江西中医药大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是在继承传统艾灸疗法的基础上,创造出的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目前,热敏灸在造福世人的同时,也已成为江西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
无创痛针灸术、五官飞针术也是旴江医学在当代传承创新的典范。江西中医药大学魏稼教授长期潜心于历代针灸学术流派的研究,曾对旴江医家葛洪、席弘、李梴、龚廷贤、龚居中、黄石屏等的灸疗和针法学术思想和临证特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整理和总结。魏稼教授在学习传承古人学术经验基础上,2008年提出“人体动静腧穴论”,发现“动穴”具有穴无定处、病无定穴的原生态特点,临床可针对具体病人病情的个体差异来寻找动穴,通过精确定位后,再实施针锋相对的“精确打击”,从而提高用穴针对性与命中机率,动穴理论将对开发动穴潜能、提高临床疗效、乃至发展与重构俞穴理论,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创立的“无创痛针灸术”,不仅减少了病人疼痛,也提高了临床疗效,这是旴江医学技术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
五官飞针术是江西省名中医、旴江医学传承人谢强教授极为擅长的。其实,元代南丰危亦林不仅精于内、外、妇、儿、骨科,而且精通五官科,擅用针灸治疗五官科疾病。自危亦林以后,针灸治疗五官科相关疾病开始在旴江流域兴起,直到现在。青出于蓝胜于蓝,在传承旴江针灸治疗五官科疾病的基础上,谢强教授古为今用、推成出新,首创了五官刺营微创针刀法、转移兴奋灶针灸法、聪耳窍八法、通鼻窍八法、利咽喉八法、特色针灸八法、谢氏龟式吐纳导引法等简易高效的实用技术,为众多五官科疾病患者带来了康复佳音,并在全国推广运用。他主编的《旴医谢强五官针灸传珍》已完稿出版,“旴江谢氏喉科针刀刺营微创疗法治疗肥厚性咽炎伴鼾症的临床研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获资助经费120万元。
位处旴江流域的江西中医药大学,始终把传承创新旴江医学作为己任,大力推动江西中医药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成立了旴江医学研究会和江西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文化研究分会,不断推动旴江医学研究出新成果、迈上新台阶;创办了国医堂、姚荷生研究室及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大力开展旴江当代名医学术思想传承工作;建立了基于“樟树帮”和“建昌帮”技术的仿古中药炮制实训室,建设了以江西道地药材为主体的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馆。2015年,该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首批两个国家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之一;谢强教授领衔的“旴江医学”传承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级中医药传统知识与技术挖掘示范研究项目。
2016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中集团江中药谷制造基地时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历经两千余年的旴江医学,留下了极为丰厚的医学知识和技术财富,亟待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和整理,我们有责任努力传承与弘扬,相信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奋斗,旴江医学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