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浑浊的

01.11.2013  16:13

  30日,中国首家网络文学大学在北京国子监成立。莫言受邀出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并在国子监讲授了网络文学大学的第一堂课。

  站在曾经中国的最高学府,莫言并没有过多的兴奋,开口的第一句却着实传递出一位作家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在这个地方讲课,真是犯上作乱,在封建年代是要砍头的。

  随即,话题转入文学。如同对国子监的历史一样,莫言对文学的讲述似乎也带有一种仰视的敬畏感。

  在莫言眼中,好的文学并不是一滩清水,更不能“一眼就可以看到底”。“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浑浊的,一眼看不穿的。比较浑浊的,像长江黄河一样。正是因为它的看不透、它的浑浊,所以它包容了很多的东西。

  莫言口中所说的“好的文学”并不仅仅局限于其表面,独特的思想特征与内涵才是他所看重的。“文学家的思想跟理论家的思想不一样,应该在作品里表现得越含蓄越好。”也正因为如此,莫言认为,和托尔斯泰的“畅所欲言”、“滔滔不绝”相比,曹雪芹的写作方式更加符合文学或者是小说的方式。

  “有很多的西方学者抱怨我的作品很难翻译,就是因为我的小说里面乡土的东西太多。”莫言略带调侃地说。

  显然,乡土气息浓重的语言也成了莫言作品的语言特色之一。同样,这也和人的经历有着必然联系。

  在莫言看来,小学就辍学似乎成为这种乡土气息的源头。他说:“辍学以后,一下子进入了成年人的社会,经常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说书,这样一种来自乡土、民间的、毛茸茸的、不讲究的乡土语言,对形成我的文学语言风格有很大影响。

  而这种乡土味儿,简直已经成了摆脱不掉的一种习惯。“我觉得如果不使用这样一种语言,我就找不到感觉,钢笔就像被冻住一样。一旦使用这种我熟悉的语言,头脑里面就灵感不断,写作的时候笔都赶不上思维的速度。

  谈及文学的未来,莫言自称“一直比较乐观”。他说阅读本身是很愉快的、不可替代的审美活动。“现在一切都影像化、图片化,但文学依然是很有价值的。

  他觉得,当今的文学似乎有一种京剧的味道,二者的共同点在于,文学也是不可替代的。为什么他可以反复地听,每次听得很陶醉?因为在听的过程中,这种旋律带给他一种审美的意韵。

  他说:“我想文学的语言也具有这样一种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说、诗歌永远不会消亡。阅读带给人的审美,是图片、影像所不能代替的。

  文化视点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

高山族:高山族儿女有句心里话
微风徐徐,山雾袅袅,一路循着茶香,上饶之窗
仫佬族:以梦为马,绣出仫佬人的中国梦
广西罗城县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