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获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勘探合同

02.05.2014  12:41

  国际在线消息:富钴结壳,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很陌生。不过,这种出产自海洋的矿产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其存在的环境也对人类认识海洋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日前在北京正式签订国际海底富钴结壳矿区勘探合同,这标志着中国在西北太平洋海底获得的3000平方公里的富钴结壳矿区已经完成所有法律程序。

  富钴结壳被认为是人类认知最少的矿区,对富钴结壳矿区的勘探有什么用?“蛟龙号”试验性应用现场副总指挥李向阳介绍说:“富钴结壳主要是指附存在海山斜坡上富含钴、钛、孽、铂等多种金属的海底矿物,这些金属对国民经济,整个社会发展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的。之所以叫它富钴结壳,是因为这个矿物里面含钴的含量相对于陆地上的钴,其它一般钴的矿物的含量来说要高很多。

  此次签订的合同矿区位于西北太平洋海山区,面积3000平方公里,由150个20平方公里的区块构成,并限定在长度550公里、宽度550公里的正方形范围内。

  根据合同,未来15年内,中国大洋协会将在该区域内开展资源评价、环境调查、采矿和选冶系统开发与试验等工作,履行培训发展中国家科技人员的义务,并在勘探合同签订后10年内完成勘探区面积三分之二的区域放弃,保留1000平方公里留作享有优先开采权的矿区。

  据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介绍,中国将以5年为周期,分三个阶段进行勘探和开放。金建才说,矿区的环境研究对人类认识海洋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中国在勘探的过程中也将切实做好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们要提高对这个合同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这方面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特别是对海山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截止目前,国际海底管理局共收到来自各国的26份矿区申请,其中已签订勘探合同或获得核准的有19份,其中仅有两份是富钴结壳矿区,分别由中国和日本申请。富钴结壳所含的金属,主要是钴、锰和镍,用于钢材可增加硬度、强度和抗蚀性等特殊性能。在工业化国家,约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钴消耗量用于航天工业,生产超合金。这些金属也在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用于生产光电电池和太阳电池、超导体、高级激光系统、催化剂、燃料电池和强力磁以及切削工具等产品,其用途十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