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菜哥”边卖菜边写诗 创作300余首成菜场名人

24.12.2014  13:36

王佃恩为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创作的《长征颂》。

在菜摊上卖菜时,王佃恩也常会灵感激发写点东西。

  22日凌晨,租住在太仓市西郊东古路的菜贩王佃恩从农副食品城批发蔬菜回到家后,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把脑海中斟酌再三的新诗“相见松下溪,别去莺乱啼。雪融又逢春,只待柳青时”用毛笔写在纸上,并给新诗取名《守望》,才上床又睡了会囫囵觉。这也是喜欢作诗的老王多来养成的习惯,在菜摊前卖菜、躺在床上、甚至走在路上,都在酝酿着他的诗作。漂泊在外多年,老王用那双像树皮一样的手写下了300多首诗,三万字的生活随笔,两篇中篇小说《》、《淮海大地的灰姑娘》也正在紧锣密鼓创作中。

   卖菜哥”成菜场名人 边卖菜边创作

  在西郊伟阳菜场提起王佃恩的名字,知道的人可能没几个,但说到卖菜卖豆腐爱舞文弄墨的菜贩老王,可谓无人不知。大家都知道他平时喜欢书法、创作诗词,平时都叫“卖菜哥”、“草根诗人”。

  今年50岁的王佃恩老家在邳州市四户镇,上学时就喜欢写写弄弄,因家境贫寒,父母供不起他和7个兄妹上学,高中毕业后,学业不错的他放弃继续上学的梦想,成家后带着妻子马德芳到上海打工,先后经营过服装、蔬菜批发。

  2007年来到太仓后,开过粮油店、电动车修理行,现在伟阳菜场承包了一个菜摊卖蔬菜、豆腐。

  21日晚,在王佃恩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他租住在东古路上的家中,制作豆腐的黄豆、修理电动车的工具,将家里塞得满满当当。在简陋甚至有些寒酸的家中,最醒目的无疑是老王自己写的书法作品,长时间油烟熏烤,这幅挂在斑驳的墙壁上,外面包着一层油纸的“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已经有些模糊。但不难看出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老王告诉记者,这幅书法作品写了有好几年了,倒并非自己认为作品有多么好,主要是代表了自己当时踌躇满志的一种心境吧。说完,老王从堆在墙角边的一堆杂物中搬出两只纸箱,打开纸箱,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多年来创作的文学作品。

  在这上百本信纸本上,记录着老王这些年来走南闯北的生活点滴,《诗歌》、《五言》、《七律》、《短文》。老王告诉记者,他最喜欢卜算子、水调歌头、满江红等词牌和诗歌的创作。记者看到,老王创作的诗词中,不少紧扣时代旋律,改革开放、香港回归、迎奥运、中国梦等热点话题都成了他创作的源泉。

  “卖菜哥”王佃恩告诉记者,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利用空闲把自己写的这些诗词、短文、小说整理出来,出一本书。也算圆了自己从小就爱文学想出书的一个梦了。

   别人评价褒贬不一

   卖菜哥”坦然面对

  对于“卖菜哥”王佃恩这么多年来“痴迷”于练书法、文学创作。认识他的不少人觉得他是个“怪人”、“奇人”,在农贸市场上百个菜贩中显得很“另类”。对此,“卖菜哥”很是坦然,坚持做自己想做的就行了。同在一个菜场的摊贩李二昂说自己是个粗人,但他很佩服老王,虽然日子过得不富裕,但这么多年来即便再穷困潦倒,始终未放弃对爱好文学的追求,很不容易。

  回归到生活中,与王佃恩一起同甘共苦30年的妻子马德芳为此没少抱怨。在妻子眼里,丈夫心眼好、人不坏、实在,抽烟喝酒赌博都不沾边,爱好书法、写点东西成了他最大的爱好。

  “你说他平时喜欢写写画画啥的,我也不反对,但像他这样太过了确实不行,人来到摊上来买菜买豆腐,他还说等他把字写好了再做生意,等你字写好了,人家早走了。再说吧,每天夜里两点就要起床去农贸市场批发蔬菜,回来还得做豆腐,早上6点多就要去菜场摆摊,回来抓紧时间再睡会,他倒好,夜里觉都不睡在想那些诗啊啥的。那些能当饭吃嘛。”对于妻子的抱怨,老王承认,自己有时的确是有点过了,知道不对,但有时就是情不自禁,今后一定会兼顾家人的想法和生意的平衡,毕竟家人才是自己最重要的支撑。

  通讯员 计海新

  记者 张毕荣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