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家庭农场催生“土豪”
熊熊燃烧的柴灶火映红了脸膛,几口大铁锅冒着腾腾热气,一排排竹竿晾着黑亮透明的粉皮……隆冬季节,来到萍乡市湘东区东桥镇厚田村的“素华家庭农场”小院,丁素华一家人正忙得不可开交,火热的场面让人感觉到浓厚的年味。
素华家庭农场,以厚田村农家主妇丁素华名字命名。“今非昔比哦,前后两年的日子差别真是太大”,谈起刚刚过去的2013年,34岁的丁素华兴奋地告诉笔者。
去年以前,丁素华和丈夫何水良一直靠种责任田为生,年收入两三万元,日子也过得自在。但平静的农耕生活在去年4月份开始打破,区里农业部门在厚田村先后举办了两期“阳光工程”培训班,之后,作为种田能手的丁素华又跟着农技专家转展在宜春、南昌等地学习农业科技种养知识。“真是开了眼界,特别是中央提出的‘家庭农场’,让人觉得很新颖”,回到家里,看到周围青壮劳力外出打工,不少农田撂荒,丁素华心里开始骚动,与丈夫一商量,决定将那些没有劳力农户的责任田接过来自己种。
随着规模的不断增大,去年6月,丁素华开始向当地工商部门申请注册家庭农场。而与此同时,湘东区也出台一系列农机补贴、工商注册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培育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没想到,注册这么容易”,丁素华说,从申请到获批不到3天时间,也没有什么繁杂的认证手续。当得知自己成为湘东的第一个家庭农场主时,她乐不可吱。
看到丁素华把几块地侍弄得有模有样,厚田村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农民找上门来,把地块交给她经营。如今,20余亩红薯、18亩油菜、15亩水稻……丁素华流转的土地一下子扩大到50多亩,还建起了小规模的养猪场、养鸡场。“感觉翻身做了‘土豪’”,丁素华说,经营规模的壮大,让她意识到得尽快提高劳动机械化。这一年,她又投资30多万,添置了拖拉机(X804)、收割机、旋耕机、磨机、风干机等设备。而政府也来锦上添花了,买农机的时候给了8万多元补贴;作物什么时候防虫,什么时候防病,区里的农技专家隔三岔五地就到田里转。
眼下,春节将至,薯粉皮成了家家户户抢手的年货,素华农场更是忙碌。这些天,丁素华和丈夫总是早上4点钟不到就起了床,磨浆、沉淀、漂洗、烫熟、晾干……“她的主意拿得好啊,我们都相当支持!”去年5月份,得知丁素华在做“大事业”,住在邻省湖南攸县的素华父母也赶来帮忙,没想到的是,这忙一帮就帮到年关了,尽管一家人加班加点地做,但是当前的产出依然赶不上订单。
红薯除了用来加工粉皮外,还加工成红心地瓜干、红薯酒、油炸红薯片等,这都是行销的农特产品。“别小看廉价的红薯,生产出的附加值可高了。”丁素华给笔者算了笔账,去年收获红薯约7万斤,每100斤红薯可加工成粉皮15斤,按14块钱一斤的卖价,一个冬季卖粉皮的家庭纯收入达10万元之多。加上良种油菜种植、杂交水稻制种,以及养殖业,粗略一估计,农场这一年来的纯收入超20万元。 “我们是忙并快乐着”,丁素华说,作为普通群众,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眼看又是新的农历年了,她又开始新的盘算:明年还要争取创业小额贷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扩大加工厂规模……“最近三中全会不是说么,‘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丁素华信心满怀地告诉笔者,相信国家对农民的政策会越来越好。
(萍乡市妇联供稿)